患者男性,15歲,因胸悶6d就診。否認既往心髒病病史。
體檢:體溫37.4°C,血壓130/81mmHg,呼吸20次/min。叩診心界正常,聽診心率71次/min,心律尚齊,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病理性雜音。
心電圖:竇性心律不齊,心室預激圖形。超聲心動描記術、X線胸片正位片、心肌酶譜未見明顯異常。24h動態心電圖示竇性心律,心室預激圖形,雙源房性期前收縮610次,室性期前收縮1次;於21:26及21:27分別可見4.75s,4.55s兩次長P-P間期,提示一過性竇性停搏、全心停搏(圖1)。
【討論】
心電圖改變中引起長P-P間期較常見的一種原因為竇性停搏,它是指竇房結一時或永久性喪失自律性。若心髒全部起搏點同時喪失自律性,心房和心室無電活動,無機械性舒縮運動,則為全心停搏。心室停搏是否出現臨床症狀取決於心室停搏時間的長短、短時間內心室停搏的頻度、停搏時患者的體位及狀態(指是否睡眠)、原有心髒病的性質和嚴重程度、腦血管情況等。較長時間的全心停搏,患者可出現眩暈、黑朦、意識障礙或阿斯綜合征發作,甚至猝死。有報道約83.15%的心室停搏>3.0s時可無明顯症狀,少數患者有一過性頭暈或黑朦。
本例患者係15歲學生,男性,平素體健,無心髒病家族史,入院前從未服用過影響心率的藥物,入院檢查未發現心髒及其他疾病。動態心電圖顯示24h出現>4.0s的長間歇有2次,分別為4.55s及4.75s,呈陣發性,發生在準備臥床休息時(21:00~22:00),當時自覺頭腦清醒,無不適感。兩次長P-P間期與竇性周期均無倍數關係,故診斷上不考慮二度竇房傳導阻滯;發生心室停搏前未出現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等情況,則快速性心律失常終止時引起的長間歇可排除;記錄采用的動態心電圖儀器功能穩定,亦不考慮偽差所致。患者2d後複查動態心電圖提示24h總記錄心搏數、最慢最快心率均在正常範圍,未發現長P-P間期及其他異常。結合該患者病史、實驗室、超聲心動描記術、常規心電圖檢查等均可排除器質性心髒病。
有研究指出3~15歲兒童迷走神經緊張性隨年齡增加而增高。學齡前期以交感神經占優勢,學齡期以迷走神經占優勢。5歲後迷走神經張力雖可達到成人水平,但基礎心動周期和迷走神經張力的變化不穩定,而這兩種在成人是穩定的。因此,本例長P-P間期首先考慮跟迷走神經張力過不穩定有關,期間未見房室交接區性逸搏或室性逸搏搏動可能與長間歇突發而未形成逸搏機製有關。國內有報道多例發生6~8s的全心停搏,均見於成年人,有關於青少年鮮有報道。因此,對於青少年發生長P-P間期的再認識,並努力去尋求心髒停搏的原因,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
作者: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心功能室 金莎莎 謝瑋
心電與循環2014年第33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