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兩項研究顯示
ABI切點有待進一步明確,檢測ABI有助於危險分層
在2009年介入性放射線學會(SIR)年會上一項研究發現,在非心血管高危患者中,踝臂指數(ABI)降低以及血漿纖維蛋白原和C反應蛋白(CRP)升高發生率顯著較高。
該研究納入美國全國健康與營養調查(NHANES)研究中6292例患者,受試者年齡≥40歲,沒有已知心髒疾病、卒中、糖尿病或動脈粥樣硬化疾病史。
研究結果顯示,ABI降低以及血漿纖維蛋白原和CRP升高率分別為3.7%、17.3%和37.9%。91.1%的患者存在中低危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弗雷明漢風險評分<20%),其中,44.7%的患者至少存在ABI、血漿纖維蛋白原和CRP異常中的1項。
研究者說 類似ABI這種簡單易行的檢測可能有助於改善心血管危險分層的準確性,識別強化治療目標人群,預防心髒病發作和卒中發生,對公共衛生具有重要影響。
與纖維蛋白原和CRP相比,用於檢測已存在亞臨床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指標――ABI的特異性更好,可能對危險分層的價值更大。
另一項美國研究發現,與ABI正常(ABI:1.10~1.30)的人群相比,在5年隨訪期間,臨界ABI(ABI:0.90~0.99)人群的下肢活動功能喪失和無法連續6分鍾行走比例較高。
此外,正常低值ABI(ABI:1.00~1.09)與下肢活動功能喪失發生率增高相關。該研究發表於《美國心髒病學會雜誌》[J Am Coll Cardiol 2009, 53(12):1063]。
研究者說 已知臨界或正常低值ABI患者的亞臨床冠狀動脈和腦血管粥樣硬化發生率較高,該研究發現,這些患者的下肢功能受限風險同樣較高。
研究者認為,將ABI異常切點定義為ABI<1.0,可能是一項非常合理的策略。
專家點評 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希瑟(Heather)教授指出,該研究為之前被認為是“正常”的人群,提供了其功能受損和功能喪失的重要資料。
近期三項研究顯示
心髒疾病特點和治療情況與性別相關
西班牙一項橫斷麵研究對8817例穩定性冠心病患者資料進行了分析,其中,26.3%為女性。受試者因冠狀動脈事件於6個月至10年前,在初級衛生保健中心住院治療。
研究者對危險因素和並存疾病進行校正後發現,與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的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和他汀類藥物處方率,以及抗栓藥物、β受體阻滯劑和他汀類藥物三聯處方率顯著較高。
該研究發表於《國際心髒病學雜誌》[Int J Cardiol 2009, 133(3): 336]。
美國一項研究對15381例慢性心功能衰竭門診患者(71.1%為女性)資料進行分析後發現,在女性和男性患者中,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ACEI)、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RB)、β受體阻滯劑、醛固酮抑製劑和心髒再同步化治療率無顯著性差異。
然而,在女性患者中,埋藏式心律轉複除顫器(ICD)、治療心房顫動的抗凝藥物和心功能衰竭教育比例顯著較低。高齡患者(特別是高齡女性患者)接受指南推薦的心力衰竭治療率顯著較低。
該研究發表於《美國心髒雜誌》[Am Heart J 2009,157(4): 754]。
法國一項前瞻性研究發現,女性在首次心功能衰竭發生後的預後較差,其5年生存率僅為39%,死亡率遠高於一般女性人群。
該研究納入799例患者,其中389例為女性。與男性相比,女性患者的年齡較大,心髒射血分數較高,高血壓和腎功能不全發生率較高,冠心病發生率較低。5年累計生存率和心血管死亡率與男性相當,但其5年生存率顯著低於與之年齡匹配的、一般女性人群的預期生存率。高齡、腫瘤、卒中、糖尿病、腎功能不全和低鈉血症是女性5年間死亡率的獨立預測因子。
該研究發表於《國際心髒病學雜誌》[Int J Cardiol 2009, 133(3): 327]。
難治性高血壓治療新手段
腎髒去神經支配導管手術
澳大利亞一項研究發現,難治性高血壓患者接受腎髒去神經支配導管手術後,血壓大幅且持續下降,無嚴重不良事件發生。該研究於2009年3月30日在線發表於《柳葉刀》雜誌。
該研究納入50例接受經皮射頻導管治療的患者,根據腎髒去甲腎上腺素外溢情況,評估腎髒交感神經去神經支配的有效性。
治療組患者的平均基線診室血壓為177/101 mmHg,估計腎小球率過濾為81 ml/(min・1.73 m2),腎髒去甲腎上腺素外溢平均減少了47%。
在術後1個月、3個月、6個月、9個月和12個月,接受治療者的診室血壓分別下降了-14/-10、-21/-10、-22/-11、-24/-11和-27/-17 mm Hg。
在5例未接受治療的患者中,術後1個月、3個月、6個月、9個月的診室血壓變化情況分別為:+3/-2、+2/+3、+14/+9和+26/+17 mmHg。
(劉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