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ESC Johann Jacob Wepfer獎獲得者Sacco教授現任美國佛羅裏達州邁阿密大學醫學院神經內科主任、美國國立衛生院(NIH)數據安全和監查委員會主任,曾於2010-2011年任美國心髒學會(AHA)主席。
Sacco教授首先回顧了卒中危險因素的提出、分類和演變過程。他認為,傳統的危險因素仍決定著卒中發生過程和腦的健康狀態演變,這些因素通常具有持續和累積特點,將這些風險因素進行疊加和分層分析,有助於早期識別卒中高危患者。其次,一些處於亞臨床狀態的血管和腦健康狀態測量指標,能夠提高早期卒中檢出率,有助於早期預防。Sacco教授提出的亞臨床狀態血管的主要測量指標是血管功能受損情況,包括頸動脈和心血管兩方麵。頸動脈測量指標包括頸動脈斑塊、頸動脈內膜-中膜厚度等,心血管測量指標主要包括多普勒超聲下心髒的擴大程度、左室肌肉質量指數、左房大小、射血分數、整體縱向應變以及主動脈斑塊等。上述指標可用來評價房顫和心衰患者心髒的整體結構和功能,評估心髒功能受損情況。
而亞臨床腦健康測量指標則主要包括白質高密度(與血腦屏障破壞相關、與缺血性卒中發生密切相關)、無症狀腦梗死、腦容量測定或腦萎縮、腦微出血、血管周圍間隙和動脈冗長擴張等。Sacco教授提出的“腦健康狀態”這一理念讓我們認識到,除了要關注卒中,還要同時將這“腦健康狀態”引入到臨床評估工作中來,這就要我們注重患者腦部認知功能(語言表達、執行能力和反應速度)、記憶能力以及癡呆狀態等方麵的評估。
自1961年美國坎內爾(William B.Kannel)教授提出“危險因素”這一概念後,其概念和範圍就在不斷演變和更新。Sacco教授認為,除上述危險因素外,還需要警惕一組新的危險因素,如感染性疾病,包括巨細胞病毒或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牙周炎、肺炎衣原體、幽門螺杆菌等,他們在宿主自身狀況和遺傳背景的基礎上,亦能增加卒中易感率,影響血管與腦的健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