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肉毒杆菌毒素可有效預防CABG術後房顫

作者:大鵬 譯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15-05-20

2015年美國心律學會(HRS)科學年會近期公布了一個令人振奮的研究,該研究結果顯示,術中於心外膜脂肪墊注射肉毒杆菌毒素(botulinum toxin)可以顯著降低患者心髒搭橋(CABG)術後房顫風險率。該研究同時發表於《美國心髒病學會雜誌》(J Am Coll Cardiol)。

該研究是一項小型臨床試驗研究,研究者入組了60例患者,隨機選取其中30例接受術中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幹預,另30例接受生理鹽水對照處理。患者均有植入式心電監測器(ILR),研究者預計在第3、6、9及12個月分別評估患者預後情況。

結果顯示,幹預組患者3、9及12個月時房顫情況明顯優於對照組,而在心率變異性(HRV)方麵,兩組均有顯著變化,且兩組患者HRV在6個月時均恢複基線水平,不同點是對照組HRV在一個月時即開始趨於正常。從總體情況來看,肉毒杆菌毒素可以顯著控製CABG術後房顫發作、降低其風險率。

為什麼選擇心外膜脂肪墊作為給藥靶點?

術中在心外膜脂肪墊注射肉毒杆菌毒素顯示出理想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者之所以選擇心外膜脂肪墊作為給藥靶點,是因為該處能分泌前炎性細胞活素且存在支配迷走神經的神經結叢,而且已往的消融術也常常以此為靶點。

研究者指出,肉毒杆菌毒素在術中很可能啟到“神經重塑性消融作用”,而不是傳統的“神經破壞性消融作用”,總之肉毒杆菌毒素作用應該是可逆的。另外,患者很可能出現自發性心房重塑,而肉毒杆菌毒素阻滯了這一過程從而減輕了患者房顫負擔。

研究者同時提醒需注意肉毒杆菌毒素潛在的長期毒性作用,例如藥物相互作用等。

讚揚聲中繼續前進

事實上,多數抗心律失常藥物都具有一定的毒性,但最新研究直接使用“真正意義上的毒藥”去解決一種難治性房,這不僅僅是一項新想法了,而更是心律失常治療的變革。

該研究得到了與會專家的高度評價,山間醫學中心John D Day博士表示,“很難相信哪種消融術或藥物治療的術後房顫控製成功率能接近100%,但肉毒杆菌毒素似乎做到了。”而且這種幹預很簡單,所需平均時間僅為11分鍾。

最後,專家組希望研究者進一步開展大型臨床研究闡述這一問題。

原文鏈接:Botulinum Toxin Long-Term Benefit Against Post-CABG AF Intrigues, Baffles

關鍵字:肉毒杆菌毒素,CABG術後房顫,HRS2015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