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2015專題報道!
在全體大會上,Leon教授對TAVR在2015年爭議和最新進展的清晰梳理,令與會者有幸收獲“全景”。
處於CIT這個關注創新的平台,我們首先要了解,究竟什麼是突破性技術?Leon教授指出,新技術要聚焦未滿足的臨床需求,專注目前治療無法解決的臨床醫學重要領域,必須是真正的創新性或革新性的,必須經過嚴格循證醫學臨床研究驗證,並可被推廣至實踐。
走過2014年,TAVR收獲幾何?
Leon教授總結,首先是成為高危患者的替代選擇,為高危主動脈狹窄患者提供一種低創傷治療選擇,這一初衷在2014年已達成;其次是建立了心髒瓣膜團隊概念,目前這已經成為令TAVR獲得最佳臨床預後並被臨床接受的基本條件;再次,接受了嚴格的臨床研究驗證,隨機臨床試驗PARTNER、US CoreValve以及TVT等登記試驗將TAVR的研究推向高潮,其學術價值獲得認可並成為指導臨床決策的基礎。步入2015年,TAVR又有什麼斬獲?一是合理推廣並進行有序培訓,開展聚焦於最佳臨床實踐的多學科培訓項目,這些舉措成功促進了TAVR的推廣。其二是設備和操作迅速革新,使得這項技術得以成功完善並且操作並發症極大減少。還有,瓣膜耐受性也令人欣喜,至少隨訪5年的超聲心動圖結果顯示無瓣膜結構受損,並提示獲得很好的血流動力學。
2015年,關於TAVR還有哪些爭議?
首先是在低危患者中應用的問題。無論在臨床實踐還是試驗中,都有一種傾向就是嚐試將其用於低危患者。其次是關於不同設備和設備相關並發症的爭論。在缺乏明確隨機試驗和未顯示主要臨床終點(死亡和卒中)差異的情況下,設備之比較常會演變為僅宣傳自身優勢且進行主觀詆毀,隻談論軟終點,對設備的選擇遵從用戶偏好以及設備熟悉程度。再次,TAVR後的瓣周反流(PVR)與死亡率升高相關,通過多層螺旋CT或超聲可識別一些預測因素,應用三維成像確定瓣膜最佳大小是重要的決定因素。第四,卒中是TAVR的最嚴重並發症,隨著對指征把握的日趨成熟、對設備和操作的改良以及術者經驗的積累,卒中發生率可能會逐步降低。最後是關於操作的思考,目前有最大程度簡化TAVR操作的傾向,包括手術入路傾向於選擇經股動脈,減少使用全身麻醉、術中經食道超聲心動圖檢查、預擴張,並避免應用複雜、高成本的雜交導管室,使患者盡早出院。
放眼未來,TAVR麵臨哪些發展方向?
Leon教授告訴我們,其一是開發新的TAVR係統,我們將麵臨設備爆發,新設備無疑將取代現有產品並帶來預後改善。周邊裝置選擇也在改進,包括從打造先進的成像理念到新入路、導絲、腦保護裝置探索。最後是關於適應證選擇,大量證據支持將TAVR擴展至風險較低的患者,同時需要改進目前的治療流程。
最後,Leon教授指出,對於每一位患者,TAVR的流程正在發生變化。我們要基於常用指南確定主動脈瓣狹窄患者的介入治療時機;由多學科心髒團隊決策是否選擇介入治療,選擇合適適應證;認真告知患者目前證據與實踐,獲得其同意;讓決策者和支付者知曉,TAVR不能僅被作為一種合適方法,而應被作為主流治療策略。TAVR適應證正在逐漸擴展,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