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經驗提示,沒有兩個分叉病變是完全相同的,不存在一種治療策略可以應用於所有的分叉病變患者。個體化的治療策略及對技術的優化是確保分叉病變介入治療成功的關鍵。對於大部分簡單分叉病變,采用必要時分支支架術是合理的;但對於複雜分叉病變強行采用單支架術式會增加分支丟失風險,因此建立複雜分叉病變的標準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鑒於此,我們開展了DEFINITION研究,從1550例真性分叉病變(Medina1.1.1或0.1.1,分支血管直徑≥2.5 mm)中建立複雜分叉病變的標準。
兩條主要標準為:①左主幹遠端分叉病變:分支狹窄程度≥70%,分支病變長度≥10 mm;②非左主幹分叉病變:分支狹窄程度≥90%,分支病變長度≥10 mm。6條次要標準為:①中重度鈣化;②多處病變;③分叉角度<45度;④冠脈主支直徑<2.5 mm;⑤病變處有血栓;⑥主支病變長度≥25 mm。患者隻要達到1條主要標準及任何2條次要標準,就能判定為複雜分叉病變。
我們還通過3660例真性分叉病變來驗證該標準。結果顯示,與簡單分叉病變相比,複雜分叉病變介入術後1年的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靶病變血運重建、靶血管血運重建及主要心髒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升高;對於簡單分叉病變,常規采用雙支架技術並不能獲益,且增加院內的支架內血栓發生率;但對於複雜分叉病變而言,與雙支架術相比,采用單支架術顯著增加院內心梗率和1年心源性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