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心髒科醫生職業倦怠調查

作者:許茂怡整理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5-02-09

“倦怠”原因錯綜複雜,心髒科吸引力居高不下

美國維克森林大學醫學院蒲岷

近年來在美國,工商管理人員湧入中高層醫院管理,他們采用華爾街式、以盈利為目的的管理模式,為醫生製定不切實際的評估指標,加大了醫生工作強度,同時領取高薪,引起醫生反感。這或許可以解釋繁瑣的文件工作為美國心髒科醫生產生倦怠的首要原因。美國醫療補助計劃(Medicaid)和醫療保險(Medicare)減少了對患者醫療開銷的補償,醫生隻能通過接收更多患者以維持收入。另外,醫療服務的發展提高了對醫生的要求,例如在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中,要求醫生須在20分~30分鍾以內趕到醫院,即便在夜晚任何時候。這些或許可以解釋工作時間過長是美國心髒科醫生產生倦怠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盡管美國心髒科醫生倦怠評分較高,但成年後移民至美國的心髒科醫生倦怠比例卻較低。可能是由於這批人接受傳統教育,工作努力,對於靠自己奮鬥創造出來的生活現狀較為滿意。

另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是,心髒科仍是美國競爭最激烈的專科之一。即盡管存在“倦怠”,心髒科仍是臨床內科醫生向往的專業。

職業倦怠的自我調節技巧

北京安定醫院西英俊

人們在工作中難免遇到壓力,如果不疏導,就會導致職業倦怠。壓力到底是什麼?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工作強度、人際關係等客觀因素是壓力源,人人都會經曆。而壓力是人對壓力源的內在體會,不盡相同。隻有將壓力與壓力源分隔開,才能對壓力有掌控感,因為客觀因素無法改變,內在體會卻可調控。調控的先決條件是覺察和認識壓力,其次是學會應對壓力的理念和方法。在此談談如何從工作節奏和方式、工作態度、工作境界、人際關係、運動和興趣愛好幾方麵進行壓力管理,規避職業倦怠。

工作節奏和方式:科學的工作節奏不是持久、馬拉鬆式的,而是間歇性、鬆弛有度的。短期看來,休假占用了工作的時間,但長期看來,休假對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質量、避免職業倦怠等都非常重要。對工作質量應有實際的期待。不少人過於完美主義,希望一次就做到最好,因此總是無法下定決心開始行動,導致拖延症。心理學角度的解決方法是,先不考慮最終效果,重要的是著手去做。啟動之後,再在過程中去解決問題和提升工作質量。

工作心態:目標與過程應該相結合。缺乏工作目標就會缺乏動力,導致沒有成就感,產生職業倦怠。因此,繁忙不一定是壞事。但若太過執著於目標而忽略了過程,也容易產生職業倦怠。如同爬山,單純想要征服高山會非常累,同時欣賞沿途風光卻能調節心情。當目前的狀況不足以實現目標時,就應靜下心來多體會過程的充實和趣味性。

工作境界:中國醫生也許是全世界最辛苦的醫生,除了份內工作,還要處理醫患關係、考慮自我保護、應對科研要求。但總有一些醫生樂此不疲。這類醫生具有較高的工作境界,不把工作當作謀生和謀求財富、社會地位的手段,而是為了尋求更高的自我價值、社會價值。工作中帶有這樣的信念,就很難產生倦怠。

人際關係:人是群居動物,有其社會屬性。醫務人員須常常接觸患者,因此維護和諧的醫患關係非常重要。雖然我們一直提倡生物、心理、社會醫療模式,患者的心理關懷還是較容易被忽略。實際上,隻要醫生認識到患者的情感需求,避免過於理性和命令式的語氣,表現出自然的人文關懷,並不會消耗太多時間。另外,醫生應避免單純把患者當作被動接受診療服務的弱勢群體,而應將其當作疾病管理的合作夥伴。多花一點點時間為其解釋病情,能有效地將患者融入疾病管理,讓其成為自我康複專家,在很大程度上減少醫生的工作量。醫生與患者的有效交流仍需進一步探索,但一切須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基本信任之上。

運動與愛好:作為腦力勞動者的醫生,肢體上適當“勞累”反而可以緩解精神上的勞累。建議1周3天以上、每次半個小時的運動量。另外,工作不應是生活的全部,應適當經營自己的興趣愛好。

改革醫療模式和體製,方能消除“倦怠”之根本

北大人民醫院心髒中心胡大一

中國心髒科醫生工作壓力大、緊張度高。超負荷工作導致醫生倦怠、醫患關係緊張等種種問題。究其根源,在於現在的醫療體製與醫療模式。疾病預防、臨床治療、病後康複與二級預防本是健康管理體係中三個相輔相成的環節,我國心血管病上遊“預防”和下遊慢病“康複”缺失,所有壓力集中於中遊“治療”。上遊,公共衛生與臨床醫學間存在需彌補的裂痕,疾病預防控製中心有預防和生活方式治療證據與措施,但接觸不到患者,“有力無處使”,而臨床醫生不懂也不重視預防與生活方式治療;下遊,缺乏專業機構提供高質量康複,負責個體化藥物、心理、營養、運動、戒煙五個“處方”與二級預防的綜合管理,患者“治療的等得病,得病的等治療”。此外,發達國家有較完善的社區和家庭醫生係統,“小病在社區,大病去醫院”。而在中國,由於社區醫療薄弱,大醫院沒有“擋風牆”,患者無論大病小病都直奔大醫院找專家,使大醫院人滿為患、效率下降,基層醫院又無法發展和分擔醫療服務責任。

要緩解中國心髒科醫生的職業倦怠,改變醫療體製與醫療模式是根本出路。應將心血管病治療全程分攤於預防、臨床治療、康複和二級預防三段,並將臨床治療在臨床醫生領導下,組成包括運動治療師、心理治療師、營養師和臨床藥師等的全新團隊,為患者提供全麵、全程的管理、服務和關愛,才能把臨床醫生“解放”出來。應提倡由醫生主導的醫療“4S”店,下聯社區、上聯醫院。十幾年前美國曾陷入與我們相似的困境,但現在大為改善,一個重要原因是強化院外管理,減少急性事件發生和再入院率。

目前我國政府已開始大力改革。過去,醫院須擁有高端設備、有能力做複雜手術才有資格被評為三級醫院,現在康複醫院也有機會被評為三級醫院。國務院2013年《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幹意見》和2014年《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幹意見》鼓勵民營資本進入醫療行業,主要投入老年養護、康複事業和健康管理,並大力提倡運動處方。這就將醫療衛生事業、運動產業和國家經濟增長結合在一起。如果付費機製能進一步改變,康複治療費用能由醫保承擔。

以心、腦、腎三個髒器為主導,針對高危人群、已患病人群與老年人口三個群體,組建以醫生為領隊、團隊服務為模式、五個處方為內涵、以患者為中心的“4S”店是破解患者看病難、看病貴和醫生職業倦怠的一劑良方良藥。

克服職業倦怠的幾點建議

中國心理健康管理網彭莉莉

“職業倦怠症”又稱“職業枯竭症”,是由工作引發的心理枯竭現象,是上班族在工作重壓下體驗到身心俱疲、能量被耗盡的感覺,與肉體勞累不同,是源自心理的疲乏。一個人長期從事某種職業,在重複機械的作業中,漸漸產生疲憊、困乏、甚至厭倦的心理,難以提起興致,隻是靠著慣性來工作。

很多職場人士對職業倦怠視而不見,以為能不治而愈。事實上,不找出真正原因,會愈來愈不快樂,甚至發展為抑鬱症,那麼如何克服職業倦怠,重新找回熱情,以最佳狀態迎接新的挑戰和機遇呢?

換個角度,多元思考:學會欣賞、善待自己。遇挫折時,要善於多元思考。“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適時自我安慰,千萬不要過度否定自己。

休個假,喘口氣:如果是因為工作太久缺少休息,就趕快休個假,可以為接下來的戰役充電、補元氣。

適時進修,加強實力:職業倦怠很多情況下是因為“能力恐慌”,這就必須不斷地為自己充電加油,以適應社會環境壓力。

適時運動減壓:運動能讓體內血清素增加,不僅助眠,也易引發好心情,運動有“333”原則(1周3天,每天30分鍾,心跳達130下)。快走、遊泳都是極好的運動方式。

發展人際網絡:人要有同事之外的人際網絡,否則容易持續陷入同樣思維模式,一旦有壓力很難紓解。

說出困難:工作、生活、感情碰到困難要說出來,傾聽者不一定能幫你解套,但這是抒發情緒最立即有效的方法,悶悶不樂最後很可能發展成憂鬱症。

正麵思考:把工作難關當作挑戰。不要輕視自己。遇到困難可以尋求外援,唯有實際解決困難,才不會累積壓力。“加油,我一定辦得到”跟“唉,我隻要不被老板罵就好”兩種心態下的工作效率迥異。正麵思考並非天生本能,可經後天練習養成。

關鍵字:中美,心髒科醫生,職業倦怠,調查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