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協同救治——網絡醫院及急救物聯網的意義

作者: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胸痛中心 張金霞 向定成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12-08-13

  高歌 向定成 謝泰亮

圖為8月9日在2012中國心髒大會上,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胸痛中心向定成教授在作報告--胸痛中心的成立給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救治帶來了什麼?

我國每年約有300萬人死於急性心腦血管疾病。危及生命的三大急性胸痛疾病——急性心肌梗死、主動脈夾層、肺動脈栓塞的發病特點都是起病突然,進展快,多數病人死於疾病早期。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小時梗塞相關血管再灌注,死亡率為1.6%,而6小時梗塞相關血管再灌注,死亡率已上升到6%。對於主動脈夾層患者,在發病後48小時內,每增加1小時,死亡率增加1%。對於肺栓塞病人,死亡多在早期確診前。因此胸痛患者的急救非常強調“時間就是生命”的概念。

  北京調查顯示約80%的急診患者發病後直接就診於基層醫院,由於基層醫院技術水平的相對落後,急性胸痛患者的誤診、漏診率相對較高,即使明確診斷了,許多醫院因為擔心轉運途中的風險,也不能及時將患者轉運到上級醫院,因此急性胸痛患者急診救治成功率較低。醫療資源分配不合理是我國醫療體製的弊端之一,中心城市的醫療資源過度集中,社區、農村尤其邊緣地區的醫療資源匱乏,導致基層醫院技術水平低下,醫療服務質量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需求。如何提高基層醫院的急救技術水平是當前醫療體製改革的重點之一,也是提高我國整體急救技術水平的關鍵。

  如何真正讓基層醫療機構的技術水平得到提高呢?大醫院幫助小醫院的傳統模式有進修、代職、會診、定期查房等,雖然在國內已開展多年,但效果並不明顯。主要原因是這種幫帶模式並未真正改變資源分配不合理的局麵,也未使有限的資源得到合理的應用,因為不論是進修、代職還是會診或定期查房,都是短期階段性行為,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資源分配不合理的局麵。如何能在不調動大醫院的人力資源所屬關係的前提下讓大醫院的優勢資源持久地、隨時為基層醫院所利用,從而有效地提高基層醫院的醫療水平,實現中央和地方政府所提出的目標?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在其胸痛中心的運作過程中創立了一個新的模式。

  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於2011年3月27日成立了國內第一家規範化的胸痛中心,胸痛中心最初是為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提出的概念,目前其概念已延伸,通過多學科【包括急救醫療係統(EMS)、急診科、心血管內科、影像學科、心外科、胸外科、消化內科、呼吸內科等相關科室】合作,提供快速而準確的診斷、危險評估和恰當的治療手段,對胸痛患者進行有效的分類治療,從而提高早期診斷和治療水平,降低心肌梗死、主動脈夾層、肺動脈栓塞等發生的可能性及其死亡率,並準確篩查出低危患者,達到減少誤診、漏診和過度治療,以及改善患者臨床預後的目的。

  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胸痛中心與艾威梯無線通訊技術有限公司合作開發了能實時遠程傳輸十二導聯心電圖、血壓、血氧飽和度等生命監護係統,真正做到了“人未到,信息先到”救治模式。在此基礎上,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以胸痛中心為基礎、利用遠程ICU(ICU-重症監護室)和移動ICU技術將廣東省內多家醫院連接起來,建設成為國內第一家醫療急救物聯網。基層醫院搶救時隻需要接通該監護係統,病人的監護信息將被同時傳輸到大醫院的監護室和相關專家的掌上電腦或手機(且不受專家是否出差的限製,隻要有3G信號就可以接受實時信息),大醫院的專家就可以隨時對患者進行診斷和治療指導,遠程ICU徹底改變了現有的會診模式。該模式在不改變現有人力資源所屬關係的前提下,使大醫院的資源優勢持續而不是階段性地為基層醫院服務,使現有的人力資源得到了合理的利用,並可以大大提高基層醫院的搶救成功率。對於需要盡快轉運到大醫院救治的急危重症患者,在救護車上使用上述監護係統和各種搶救設備(我們把這種按照監護室標準配備的救護車稱之為移動ICU),移動ICU可以使大醫院的相關專家在救護車運送途中對患者進行遠程持續監護,當病情變化時可以做出及時判斷並指揮救護車上醫護人員進行相應處理,從而大大提高了運送途中的安全性。

  同時,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胸痛中心以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主動脈夾層和急性肺動脈栓塞三大直接威脅生命的疾病為主要病種,根據中國胸痛專家共識和急性心肌梗死指南,結合本地區醫療機構的實際情況,製訂胸痛患者的標準診治流程。將遠程醫療活動與網絡內基層醫院的人員培訓結合起來,以臨床路徑和診治流程為主導,建立統一規範的培訓方案和內容,對大醫院和基層醫院實施同步培訓,使上述臨床路徑和診療規範能在不同級別的醫院得到相同的執行力度,以保證患者在不同的醫院得到除設備條件限製以外相同的標準治療。

  在胸痛中心成立後的1年內,廣州總醫院與周邊20多家軍隊和地方基層醫療機構建立了急救物聯網,共救治了754名急性胸痛的患者,使市內胸痛患者的平均就診時間縮短了30分鍾,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入醫院大門到球囊擴張時間平均縮短了50多分鍾,達到了最短21分鍾、年平均72分鍾、最短月平均58分鍾的國際先進標準。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內救治成功率達到了98%(國內統計平均90%左右),主動脈夾層的院內救治存活率達到92%,取得了顯著的社會和技術效益,醫院也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對於網絡內的基層醫院而言,通過胸痛中心的強製培訓和遠程ICU所建立的實踐中的指導機製,大大提高了人員素質和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水平,使區域性醫療技術水平得到顯著提高。

  因此,建立急救物聯網,達到區域協同救治,是一種全新的急救模式,它不僅可以使基層醫院的患者能很快得到大醫院專家的遠程指導,從而大大提高基層醫院的搶救成功率。同時通過急救指揮係統可以使得大醫院內的診治流程得到最大限度的優化,大大提高急危重症患者院前和院內救治速度;它也是一種全新的大醫院對基層醫院的幫帶模式,它使大醫院的專家在不離開自己工作崗位就可以為基層提供及時技術支持,且這種技術支援不受時空限製,其最顯著的特點是不用改變現有資源分配格局的前提下使大醫院的優勢資源持續、隨時地為基層醫院服務。急救物聯網的建立,區域協同救治必將使更多的患者受益,必將使廣東省的整體醫療急救水平大大提升。急救物聯網的建立必將為我國醫療體製的改革提供方向。

關鍵字:中國心髒大會,胸痛中心,醫改,區域協同救治網,急救物聯網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