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評估心外科術後患者中,代謝綜合征(MS)的不同診斷標準對頸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率和病變程度的影響,以及代謝綜合征各組成成分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率的相關性。
方法:收集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外科術後住院患者(61.1±12.6歲)250例,測量每例患者體質指數(BMI)、腰圍、血壓及血脂,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雙側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及斑塊。應用國際糖尿病聯盟(IDF)、美國膽固醇教育計劃成人組第三次報告(NCEP-ATPⅢ)、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CDS)三種代謝綜合征診斷標準對患者進行分類。
結果:采用IDF標準、NCEP-ATPⅢ標準及CDS標準診斷,MS患病率依次為68.8%、54.4%、50.8%,MS組頸動脈斑塊檢出率依次為58.97%、69.12%、66.93%。無論IDF診斷標準、NCEP-ATPⅢ診斷標準,還是CDS診斷標準,MS組雙側頸動脈IMT均值比非MS組明顯增厚(1.35±0.12 vs 1.28±0.23;1.36±0.17 vs 1.29±0.14;1.33±0.13 vs 1.27±0.18),三者P均<0.005;MS組頸動脈IMT最大值也比非MS組明顯增厚(1.12±0.14 vs 1.07±0.10;1.17±0.16 vs 1.03±0.09;1.13±0.08 vs 1.08±0.18),三者P均<0.005;斑塊檢出率均顯著增加(P均<0.01)。尤其以NCEP-ATPⅢ標準診斷的MS患者頸動脈IMT最厚,斑塊檢出率最高。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年齡、BMI、血壓的升高、HDL-C的降低以及LDL-C的升高與頸動脈斑塊檢出率相關,相對危險度(OR值)依次遞減。
結論: 在心外科術後人群中,合並MS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率增加、病變程度更嚴重,尤其是采用NCEP-ATPⅢ診斷標準分類。BMI、血壓、血脂異常(HDL-C及LDL-C)和年齡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