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穩定性心絞痛介入治療臨床路徑(2009年版)

作者:衛生部醫政司 來源:衛生部 日期:10-03-03

  為規範臨床診療行為,提高醫療質量和保證醫療安全,衛生部組織有關專家研究製定了不穩定性心絞痛介入治療臨床路徑、慢性穩定性心絞痛介入治療、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療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病態竇房結綜合征持續性室性心動過速心血管係統6個病種的臨床路徑。慢性穩定性心絞痛介入治療臨床路徑(2009年版)如下:

一、慢性穩定性心絞痛介入治療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一)適用對象

  第一診斷為慢性穩定性心絞痛ICD-10I20.806

  行冠狀動脈內支架置入術(ICD-9-CM-3:36.06/36.07

  (二)診斷依據

  根據《慢性穩定性心絞痛診斷與治療指南》(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2007年)及2002ACC/AHA2006ESC相關指南

  1.臨床發作特點:由運動或其他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況所誘發,短暫的胸痛(<10分鍾),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使之迅速緩解。

  2.心電圖變化:胸痛發作時相鄰兩個或兩個以上導聯心電圖ST段壓低0.1mV,胸痛緩解後ST段恢複。

  3.心肌損傷標記物(心髒特異的肌鈣蛋白TI、肌酸激酶CKCKMB)不升高。

  4.臨床症狀穩定在1個月以上。

  (三)治療方案的選擇及依據

  根據《慢性穩定性心絞痛診斷與治療指南》(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2007年)及2002ACC/AHA2006ESC相關指南

  1.危險度分層:根據臨床評估、對負荷試驗的反應(Duke活動平板評分)、左心室功能及冠狀動脈造影顯示的病變情況綜合判斷。

  2.基礎藥物治療:抗心肌缺血藥物、抗血小板藥物、調脂藥物。

  3.冠狀動脈造影檢查:適應證為:

  1)嚴重心絞痛(CCS分級3級或以上者),特別是藥物治療不能緩解症狀者;

  2)經無創方法評價為高危患者(不論心絞痛嚴重程度);

  3)心髒停搏存活者;

  4)有嚴重室性心率失常的患者;

  5)血管重建(PCICABG)的患者,有早期的中等或嚴重的心絞痛複發;

  6)伴有慢性心力衰竭或左室射血分數明顯減低的心絞痛患者。

  4.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對藥物難以控製的心絞痛,或無創檢查提示較大麵積心肌缺血,且冠狀動脈病變適合PCI者,可行冠狀動脈支架術(包括藥物洗脫支架)治療。

  5.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糖尿病伴多支血管複雜病變、嚴重左心功能不全和無保護左主幹病變者,CABG療效優於PCI

  6.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控製危險因素。

  (四)標準住院日為≤9

  (五)進入路徑標準

  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ICD-10I20.806慢性穩定性心絞痛疾病編碼。

  2.除外心肌梗塞、主動脈夾層、急性肺栓塞等疾病。

  3.如患有其他非心血管疾病,但在住院期間不需特殊處理(檢查和治療),也不影響第一診斷時,可以進入路徑。

  4.適用於擇期PCI者,不適用於STEMI發病<12小時患者。

  (六)術前準備(術前評估)1-3

  1.必需的檢查項目:

  1)血常規+血型、尿常規+酮體,大便常規+潛血;

  2)血清心肌損傷標記物、凝血功能、肝腎功能、電解質、血糖、血脂、感染性疾病篩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心電圖、胸片、超聲心動圖。

  2.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可查:

  1)腦鈉肽、D-二聚體、血氣分析、血沉、C-反應蛋白或高敏C-反應蛋白;

  224小時動態心電圖、心髒負荷試驗。

  (七)選擇用藥。

  1.抗心肌缺血藥物:硝酸酯類、β受體阻滯劑、鈣離子拮抗劑等。

  2.抗血小板藥物:

  1)無用藥禁忌證的患者均應長期服用阿司匹林,如使用阿司匹林有禁忌或不能耐受者,可改用氯吡格雷替代;

  2)行介入治療者,常規聯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3)對介入治療術中的高危病變患者,可考慮靜脈應用GPIIb/IIIa受體拮抗劑。

  3.調脂藥物:長期應用他汀類藥物。

  4.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ACEI):所有合並糖尿病、心力衰竭、左心室收縮功能不全、高血壓、心肌梗死後左室功能不全的患者,均應使用ACEI。不能耐受者可選用ARB治療。

  5.其他藥物:伴隨疾病的治療藥物等。

  (八)手術時間為入院後2-4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

  2.手術方式:冠狀動脈造影+支架置入術。   

  3.手術內置物:冠狀動脈內支架。

  4.術中用藥:抗血栓藥(肝素化,必要時可使用GPIIb/IIIa受體拮抗劑)、血管活性藥、抗心律失常藥等。

  5.術後處理:

  1)介入術後即刻需檢查項目:生命體征檢查、心電圖、心電監測、穿刺部位的檢查。

  2)介入術後必要時住重症監護病房。

  (九)術後住院恢複3-5

  1)介入術後第1天需檢查項目:心電圖、心肌損傷標記物、血常規、尿常規。必要時根據需要查:大便潛血、肝腎功能、電解質、血糖、凝血功能、超聲心動圖、胸片、血氣分析。

  2)觀察患者心肌缺血等不適症狀,及時發現和處理並發症。

  3)繼續嚴密觀察穿刺部位出血、滲血情況。

  (十)出院標準

  1.生命體征穩定,無心肌缺血發作。 

  2.穿刺部位愈合良好。

  3.無其他需要繼續住院的並發症。

  (十一)變異及原因分析

  1.冠脈造影後轉外科行急診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

  2.等待二次PCI或擇期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

  3.PCI術中出現並發症轉入CCU

  4.造影冠脈正常,需進一步檢查明確診斷。

  5.藥物保守治療,觀察治療效果。   

  二、慢性穩定性心絞痛介入治療臨床路徑表單

  適用對象:第一診斷為慢性穩定性心絞痛(ICD-10I20.806

             冠狀動脈內支架置入術(ICD-9-CM-3:36.06/36.07

  患者姓名:     性別:   年齡:   門診號:     住院號: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標準住院日:≤9

  時間

  住院第1

  住院第1-3

  (術前準備)

  

  

  

  

  

  

  □ 病史采集與體格檢查

  □ 描記“18導聯心電圖

  □ 上級醫師查房:危險性分層,明確診斷,製訂診療方案

  □ 進行常規治療( 參見心血管病診療指南解讀)

  □ 完成病曆書寫及上級醫師查房記錄

  □ 日常查房,完成病程記錄

  □ 上級醫師查房:確定冠脈造影和支架置入方案

  □ 完成上級醫師查房記錄

  □ 完善術前常規檢查,複查異常的檢驗結果

  □ 向家屬及病人交待冠脈造影和介入手術風險,簽署知情同意書

  □ 檢查抗血小板藥物劑量

  □ PCI術前準備,術前醫囑

  □ 術者術前看病人,確認手術指征、禁忌證,決定是否手術

  

  

  

  

  長期醫囑:

  □ 冠心病護理常規

  □ 一或二級護理

  □ 低鹽低脂飲食

  □ 持續心電監測

  □ β阻滯劑(無禁忌證者常規使用)

  □ 硝酸酯類藥物

  □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聯合應用

  □ 調脂治療:他汀類藥物

  □ 鈣拮抗劑:可與β受體阻滯劑聯合應用

  □ ACEI

  臨時醫囑:

  □ 血常規+血型、尿常規+酮體,大便常規+潛血

  □ 血清心肌損傷標記物、凝血功能、肝腎功能、電解質、血糖、血脂、感染性疾病篩查

  □ 心電圖、胸片、超聲心動圖

  □ 必要時檢查:腦鈉肽、D-二聚體、血氣分析、血沉、C-反應蛋白、24小時動態心電圖、心髒負荷試驗

  長期醫囑:

  □ 冠心病護理常規

  □ 一或二級護理

  □ 低鹽低脂飲食

  □ 持續心電監測

  □ β阻滯劑(無禁忌證者常規使用)

  □ 硝酸酯類藥物

  □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聯合應用

  □ 調脂治療:他汀類藥物

  □ 鈣拮抗劑:可與β受體阻滯劑聯合應用

  □ ACEI

  臨時醫囑:

  □ 擬明日行冠脈造影+支架置入術

  □ 明早禁食水

  □ 備皮

  □ 造影劑皮試

  □ 術前鎮靜

  □ 足量使用抗血小板藥物(阿斯匹林+氯吡格雷)

  □ 術前晚可適當使用鎮靜藥物

  主要

  護理

  工作

  □ 入院宣教

  □ 完成病人心理與生活護理

  □ 安排各項檢查時間

  □ 完成日常護理工作

  □ 完成病人心理與生活護理

  □ 安排各項檢查時間

  □ 完成日常護理工作

  病情

  變異

  記錄

  □無 □有,原因:

  1

  2

  □無 □有,原因:

  1

  2

  護士

  簽名

  醫師

  簽名

  

  時間

  住院第2-4天(手術日)

  術 前            術 後

  住院第3-5

  (術後第1天)

  

  

  

  

  

  

  □ 住院醫師查房,檢測心率、血壓、心電圖,完成術前病程記錄

  □ 慢性穩定性心絞痛常規治療

  □ 檢查抗血小板藥物劑量

  □ 住院醫師接診術後病人,檢查心率、血壓、心電圖,並書寫術後病程記錄

  □ 嚴密觀察穿刺部位出血、滲血征象

  □ 觀察病人不適症狀,及時發現和處理PCI術後並發症

  □ 慢性穩定性心絞痛常規治療

  □ PCI術後常規治療(參見心血管病診療指南解讀)

  □ 上級醫師查房

  □ 完成上級醫師查房記錄

  □ 穿刺部位換藥

  □ 嚴密觀察病情,及時發現和處理PCI術後並發症

  

  

  

  

  長期醫囑:

  □ 冠心病護理常規

  □ 一或二級護理

  □ 低鹽低脂飲食

  □ 持續心電監測

  □ β阻滯劑(無禁忌證者常規使用)

  □ 硝酸酯類藥物

  □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聯合應用

  □ 調脂治療:他汀類藥物

  □ 鈣拮抗劑:可與β受體阻滯劑聯合應用

  □ ACEI

  □ 慢性穩定性心絞痛“常規治療”

  臨時醫囑:

  □ 今日行冠脈造影+支架置入術

  長期醫囑:

  □ PCI術後護理常規

  □ 一級護理

  □ 低鹽低脂飲食

  □ 持續心電監測

  □ 藥物治療同前

  □ PCI術後常規治療

  臨時醫囑:

  □ 急查尿常規

  □ 心肌損傷標誌物(TNTTNICK-MB)、血常規

  □ 心電圖

  長期醫囑:

  □ PCI術後護理常規

  □ 一或二級護理

  □ 低脂飲食

  □ 持續心電監測

  □ 藥物治療同前

  □ PCI術後常規治療

  主要護理

  工作

  □ 完成病人心理與生活護理

  □ 完成日常護理工作

  □ 完成術前護理工作

  □ 執行術前醫囑,建立靜脈通道,術前藥物

  □ 完成病人心理與生活護理

  □ 安排各項檢查時間

  □ 完成日常護理工作

  □ 觀察病人穿刺部位出血、滲血情況

  □ 記錄尿量,術後4-6小時>800ml

  □ 完成病人心理與生活護理

  □ 完成日常護理工作

  □ 觀察穿刺部位情況

  病情

  變異

  記錄

  □無 □有,原因:

  1

  2

  □無 □有,原因:

  1

  2

  □無 □有,原因:

  1

  2

  護士

  簽名

  醫師

  簽名

 

  時間

  住院第4-6

  (術後第2天)

  住院第5-7

  (術後第3天)

  住院第6-9

  (出院日)

  

  

  

  

  

  

  □ 住院醫師查房

  □ 完成查房記錄

  □ PCI術後常規治療

  □ 嚴密觀察病情,及時發現和處理PCI術後並發症

  □ 觀察穿刺部位情況

  □ 上級醫師查房,確定病人出院指征及出院後治療方案

  □ 治療效果、預後評估

  □ 完成上級醫師查房記錄

  □ 嚴密觀察病情,及時發現和處理PCI術後並發症

  □ 觀察穿刺部位情況

  □ 康複及宣教

  □ 住院醫師查房,監測心率、血壓、心電圖,並完成出院前病程記錄

  □ 書寫出院記錄、診斷證明,填寫住院病曆首頁

  □ 向患者及家屬交代出院後注意事項,預約複診時間

  □ 如果患者不能出院,在病程記錄中說明原因和繼續治療的方案

  □ 二級預防的方案

  

  

  

  

  長期醫囑:

  □ PCI術後護理常規

  □ 一或二級護理

  □ 低鹽低脂飲食

  □ 藥物治療同前

  長期醫囑:

  □ PCI術後護理常規

  □ 二級護理

  □ 低鹽低脂飲食

  □ 藥物治療同前

  □ PCI術後常規治療

  出院醫囑:

  □ 低鹽低脂飲食、適當運動、改善生活方式(戒煙)

  □ 控製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險因素

  □ 出院帶藥(根據情況):他汀類藥物、抗血小板藥物、β阻滯劑、ACEI、鈣拮抗劑等

  □ 定期複查

  主要

  護理

  工作

  □ 完成病人心理與生活護理

  □ 完成日常護理工作

  □ 觀察穿刺部位情況

  □ 冠心病預防知識教育

  □ 完成病人心理與生活護理

  □ 完成日常護理工作

  □ 出院準備指導

  □ 冠心病預防知識教育

  □ 幫助辦理出院手續

  □ 出院指導

  □ 出院後冠心病二級預防宣教

  病情

  變異

  記錄

  □無 □有,原因:

  1

  2

  □無 □有,原因:

  1

  2

  □無 □有,原因:

  1

  2

  護士

  簽名

  醫師

  簽名

關鍵字:心絞痛,介入治療,臨床路徑,心血管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