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物房顫(AF)模型中,心房電生理(EP)特性的改變與房顫的發生有相關性,但其與人類房顫的關係尚不清楚。Jeff S等2012年6月5日在《循環:心律失常與心電生理》(Circ Arrhythm Electrophysiol)發表文章,報道了ASSERT房顫機製試驗研究的結果。該研究表明,置入心髒起搏器的患者快速房性心律失常(AT)發生與P波時限延長有關,但與心房有效應期(AERP)差異無關。
ASSERT試驗納入2580名置入雙腔起搏器的患者,試驗亞組中485名患者在2年中接受一係列無創性電生理測試。第一年內有或沒有被儀器檢測到的AT的患者比較,其臨床特點無差異。發生AT的患者,具有較長的起搏P波時限[(153±29)ms對(145±28 )ms,P=0.046]和感知P波時限[(128±46)ms對(118±25)ms,P=0.06],在電生理測試中更容易誘發房顫(P=0.03)。每分鍾90次起搏時,有或無AT者矯正竇房結恢複時間、心房有效不應期和頻率適應性AERP縮短均相類似。病程超過2年的有無AT的患者,其電生理特性的變化無顯著差異。
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