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竇性心動過緩,Q-T間期為600 ms,校正的QT間期(QTc)為470 ms
圖2 症狀發作時心電活動為TPVT
圖3 ICD囊袋置入
圖4 ICD放電時體表心電圖
圖5 ICD放電時腔內電活動圖
一例被診斷為先天性長QT綜合征(LQTS)的患者,入院後發生尖端扭轉性室性心動過速(TPVT),經置入埋藏式心律轉複除顫器(ICD)治療後,患者反複出現室性早搏和TPVT,在這種情況下,應該通過何種方式轉複心律?
病曆摘要
44歲女性患者,2年來在晨起下床時間斷出現心悸、頭暈伴黑蒙症狀。1年前,患者發生2次頭暈和數秒鍾的短暫意識喪失,未確診。半月來,患者無明顯誘因反複出現頭暈、意識喪失和四肢抽搐,發作時口唇紫紺,持續3~10分鍾不等。
患者既往體健,否認高血壓、糖尿病及心腦血管疾病史。否認抗心律失常、抗組胺及三環類抗抑鬱藥物用藥史。其兄在23歲時某日晨起下床後突發暈厥猝死。
心電圖檢查:如圖1。
超聲心動圖檢查:左房內徑為3.17 cm,左室舒張末期內徑為5.2 cm,左室射血分數為69%,室壁各節段運動正常。
血電解質和心肌損傷標誌物:正常。
治療經過
患者入院後再次出現心悸,隨後雙上肢強直、抽搐、意識喪失達3~5分鍾。心電監測結果顯示,症狀發作時心電活動為TPVT(圖2),經心外按壓可轉複為竇性心律。
根據患者靜息和發作時的心電圖表現、病史、家族史和檢查結果,該患者被診斷為LQTS、TPVT。在無明確誘因的情況下,患者近期症狀發作頻繁,有高度心髒猝死風險,具有ICD置入適應證。
患者在入院後第3天接受單腔ICD置入術(圖3)。術中測試ICD心室電極閾值為0.5 V,阻抗為800 Ω,感知靈敏度為10 mv。在經靜脈途徑給予患者依托咪酯麻醉後,應用體外程控儀直流電誘發心室顫動,持續16秒,經ICD(電擊能量為20 J)除顫後,患者的心律轉為心房撲動,隨後轉為竇性心律。
ICD心動過速分區如下。室性心動過速:182次/分,12個間期;心室顫動:222次/分,12個間期。治療設置為2陣抗心動過速起搏(ATP),每陣8個短陣快速(burst)刺激。電擊能量為20 J(1次)和30 J(2次),電擊後起搏頻率為60次/分,基本頻率為50次/分。
術後給予患者β受體阻滯劑(每日2次)口服,逐漸加大藥量,患者出現一過性發熱、精神緊張,反複出現室性早搏,TPVT多次發作,ICD可正確識別並放電,將心律轉為心房撲動(圖4)、室性心律或起搏心律,逐漸轉為竇性心動過緩。ICD記錄到發作及電擊時的腔內電活動圖(圖5)。給予患者加強抗炎處理,靜脈補充鉀和鎂,並將β受體阻滯劑加量(50 mg,每日2次)。在經靜脈途徑應用利多卡因控製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動過速無效後,經靜脈途徑給予患者胺碘酮(0.5~1 mg/min)治療,室性早搏次數明顯減少,TPVT消失,患者無抽搐和意識喪失等症狀出現,ICD未再次放電。
第2天停用靜脈胺碘酮後,患者再次發作3次TPVT,ICD成功識別並進行除顫治療。經口服胺碘酮聯合β受體阻滯劑治療後,TPVT未再發作。
已留取患者父母、姐妹及兒子的心電圖,並抽取其靜脈血,待進一步進行基因檢測,了解家係遺傳情況。
討論
LQTS病因與發病機製
根據病因不同,LQTS可分為先天性和獲得性2種。
LQTS並非臨床常見疾病,但因其發病突然,猝死率高而受到廣泛重視。
編碼離子通道的基因突變、心肌細胞膜離子通道蛋白結構和功能異常,導致心肌細胞動作電位複極時間延長,為先天性LQTS的發病機製。
根據臨床表現和染色體不同,先天性LQTS分為2個亞型:Jervell-Lange-Nielsen綜合征(少見的心髒-聽力障礙綜合征,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和Roman-Ward綜合征(較常見,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至今已發現至少11個基因與遺傳性LQTS有關,目前,對於LQT 1型、LQT 2型、LQT 3型的研究較為充分。
LQT 1型和LQT 2型與K+通道異常有關,九成左右的LQTS可歸為上述2類。LQT 3型與Na+通道異常有關(占5%左右)。
研究發現,3種類型LQTS的發作條件不同。其中,LQT 1型患者多於運動或體力活動時發病;LQT 2型患者多在受到聲音刺激或情緒波動時發病;LQT 3型患者多在心率緩慢和睡眠中發病。
LQTS心電圖表現
LQTS患者的心電圖ST-T波形可能具有基因特異性。
LQT 1型心電圖特點包括以下幾種。
1. 嬰兒型ST-T波形:T波基部較寬,頂部尖銳,下降支陡立,呈非對稱狀。
2. 寬大T波:多數導聯T波呈單峰,基部寬大,起點不明確,上升和下降支光滑。
3. 正常形態T波或晚發正常T波。
LQT 2型心電圖特點為多導聯雙峰T波、T波幅度通常較低、QTc可正常或明顯延長。
LQT 3型心電圖特點為晚發尖銳/雙相T波或非對稱高尖T波。
根據發病情況及心電圖表現,本例患者為 LQT 1型的可能性較大,可能致病原因為膜傳導異常引發心室跨膜複極離散,進而產生早期後除極,誘發室性早搏和TPVT。
ICD治療LQTS
1. 對於LQT伴暈厥和猝死史的患者,應及時進行ICD治療。
對於LQTS高危(具有家族猝死史合並QTc≥500 ms的LQT 1型患者、QTc≥500 ms的LQT 2型男性患者、所有LQT 2型女性患者和所有LQT 3型患者)但尚未出現症狀者,是否應當置入ICD值得商榷。
2. ICD可預防猝死發生,但並不能減少室性心動過速和心室顫動發生,且電擊給患者帶來了較大的痛苦和恐懼。因此,應聯合應用患者可耐受的最大劑量β受體阻滯劑,盡量減少心律失常發生。
3. ICD置入後,應盡量保證患者正常的內環鏡狀態,避免ICD電風暴。
ICD電風暴發生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與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失調有關,交感神經興奮性異常和β受體阻滯劑用量不足也是重要的誘發因素。
本例患者術後出現一過性發熱,影響機體內環境穩定性,增加室性早搏發生次數,誘發TPVT和ICD放電。同時,ICD放電刺激會引發患者情緒緊張、交感神經興奮和過度換氣,再次誘發室性心動過速和ICD電擊,形成惡性循環。
因此,在ICD術後應保持機體內環境的良好狀態,維持電解質和酸堿平衡,預防感染和心肌缺血,並盡可能地加大β受體阻滯劑用量。
一旦術後出現ICD風暴,靜脈應用抗心律失常藥物通常為有效措施。
胺碘酮可延長QT間期,但並不增加心肌細胞的跨室壁複極離散(TDR),因此,在大劑量β受體阻滯劑仍無法完全控製TPVT發作時,聯合應用胺碘酮可減少TPVT發作,減少ICD的放電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