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室間隔完整型肺動脈閉鎖

作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小兒心髒科 金梅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2-06-01

治愈室間隔完整型肺動脈閉鎖
治愈室間隔完整型肺動脈閉鎖
治愈室間隔完整型肺動脈閉鎖

  病史簡介

  患兒男,3個月,體重5 kg。

  其母孕37周時發現胎兒畸形,生後超聲心動圖(UCG)診為室間隔完整型肺動脈閉鎖(PA/IVS)。

  2個月時,患兒曾因呼吸困難、紫紺加重來我院搶救。

  體格檢查 發育落後,青紫貌,經皮血氧飽和度(SpO2)40%~50%,呼吸困難,雙肺呼吸音粗,心率150次/分,律齊,胸骨左緣2~4肋間可聞及Ⅱ級收縮期雜音,肝大。

  輔助檢查 超聲心動圖:⑴ 右心房增大,右心室壁增厚明顯,房間隔向左心房膨出,室間隔連續完整,左心內徑小;⑵ 彩色多普勒(CDFI)示房間隔卵圓孔5 mm有右向左分流;⑶ 三尖瓣環增大,CDFI示三尖瓣大量反流,連續多普勒(CW)示三尖瓣反流峰值流速(TRVmax)為522 cm/s,肺動脈瓣跨瓣壓差(PG)為122 mmHg;⑷ 肺動脈瓣見膜性閉鎖,CDFI示肺動脈瓣未見前向血流,肺動脈主幹及分支發育可;⑸ 動脈導管未閉(PDA)約2~3 mm。

  X線心髒像:肺血少,主動脈寬,肺動脈段凹陷,右心顯著增大。

  心電圖:竇性心律,P波高尖,右心室肥厚。

  診斷思路及方法選擇

  1

  患兒發育落後,青紫貌,並根據SpO2和心髒雜音,考慮紫紺型複雜先天性心髒病;

  2

  超聲心動圖可準確診斷為室間隔完整型肺動脈閉鎖,房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

  3

  心導管造影檢查可進一步明確並除外其他心血管畸形。

  手術方法

  1

  全麻氣管插管後行右心導管,測右心房、右心室壓,術中持續泵入前列腺素E1;

  2

  正側位右心室造影及主動脈弓降部造影後,將5FJR4導管送入右心室流出道,使導管頂端置於肺動脈瓣下方中央;

  3

  正側位造影及超聲心動圖準確定位後,經5FJR4導管送入裝有射頻打孔導絲的同軸導管,采用BMC射頻發生器,選擇功率8瓦×2秒放電打孔;

  4

  成功後,將射頻打孔導絲、同軸導管送入肺動脈,更換0.014 英寸×190 厘米導絲至肺動脈,從右股動脈送入網籃,抓住該0.014 英寸導絲,建立動靜脈軌道;

  5

  從股靜脈分別依次送入2 mm×20 mm、3 mm×15 mm、6 mm×20 mm和10 mm×30 mm擴張球囊,擴張肺動脈瓣,見腰凹切跡明顯消失。

  6

  再次行右心導管及右室造影術(手術主要操作過程見圖1~6)。

  結果及隨訪

  術前測右房壓15/10(11) mmHg、右室壓139/3(8)mmHg,右室造影示肺動脈瓣閉鎖、流出道呈盲端;PDA為3 mm,肺動脈瓣環徑為10.6 mm。

  術後即刻右室壓68/6(10) mmHg,肺動脈壓28/16(22) mmHg,連續測PG為39 mmHg。右室造影示右心室→主肺動脈→左右肺動脈順序顯影。UCG示肺動脈瓣最大開瓣徑5~6 mm,左心內徑增大,三尖瓣反流顯著減少(手術前後UCG對比見圖7~10)。

  術後1天內拔除氣管插管,麵罩給氧,SpO2為94%~96%。術後2天血液動力學趨於平穩,術後3天血管活性藥物漸減量,術後5天UCG示右心室前向血流通暢,PG為45 mmHg,左心室較前增大,PDA近閉合,卵圓孔雙向分流。1周後出院。

  術後3個月UCG示PG為25 mmHg,三尖瓣反流減輕,PDA閉合。術後隨訪3年恢複良好。

  討論

  1990年,經導管介入治療PA/IVS的方法改變了既往僅有外科手術的曆史,可建立右室與肺動脈間血流,改善患兒低氧血症和糾正代謝性酸中毒,同時降低右室壓,達到根治目的。

  在進行PA/IVS介入治療時,應注意以下幾點:⑴ 明確是否為肺動脈瓣膜性閉鎖;⑵ 明確右心室三部分結構、左心室、二尖瓣和三尖瓣發育情況及PDA大小;⑶ 須排除右室依賴性冠狀動脈循環,必要時行主動脈根部造影確定,以防右室減壓後的嚴重心肌缺血;⑷ 操作輕柔,打孔定位準確;⑸ 逐漸加大球囊直徑,最後的球囊/瓣環比為1.0~1.2,避免超大球囊,以防術後低心排出量綜合征。⑹ 仔細觀察漏鬥部,如有繼發性漏鬥部肥厚,在瓣膜擴張後,經球囊刺激可出現反應性漏鬥部痙攣,影響肺血供。

  小結

  該患兒術前經嚴格篩選和反複討論,手術順利,術後恢複良好,可見對PA/IVS小嬰兒實施經導管射頻打孔+肺動脈瓣球囊擴張介入治療是安全有效的,部分甚至可替代外科手術達到根治目的。

關鍵字:治愈,室間隔,完整型,肺動脈閉鎖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