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大事,大家的事

作者:劉屹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1-11-18

  美國心髒學會(AHA)2011年會設有七大領域議題——心血管影像學、流行病學和預防、遺傳學和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心律失常、結構性心髒病與心衰、心導管與外科技術、血管疾病。其中,流行病學和預防議題所占比例最大,可謂是本屆AHA年會的“大事”。半數心血管死亡的預防歸功於危險因素控製,而僅有7%緣自心髒介入和外科手術。挽救人類生命的,不是費用高昂的介入技術,而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預防議題別具匠心

inserted image

inserted image

inserted image

  預防是大事,歸根結底是“大家的事”。10個國家的預防領域關鍵意見領袖(KOL)應邀參加本屆AHA會議“國際聚餐會”。11月13日的“國際聚餐會——中國專場”由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胡大一教授、北京安貞醫院趙冬教授和世界心髒聯盟(WHF)主席西德尼·史密斯(Sidney Smith)教授主持,其間,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孫英賢教授發表了關於中國農村地區高血壓流行情況的特別演說。

  11月14日,AHA發起“著紅裝”倡議,以表示對女性健康的關注(go red for women)。11月15日,AHA舉辦“快樂健走”活動,倡導運動有益心血管健康。11月16日,AHA 2011年會特設專場,邀請4位專家探討東亞人群心血管疾病。其中,趙冬教授和北京大學醫學部、中國喬治健康研究所武陽豐教授發表了各自的中國心血管疾病防治理念。甚至,AHA醫學和營養專家通過飲食與血壓數據的分析,與實驗室合作編寫了 “AHA低鹽烹飪”手冊,上麵推薦的可謂是具有“循證醫學證據”的菜品。本報記者分別采訪了Sidney Smith、趙冬和武陽豐教授。

  中國人健康期望壽命少10年

  11月14日,在有WHF、國際糖尿病聯盟、世界衛生組織代表參與的“心血管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慢病)預防全球行動”專場中,Sidney Smith教授特別提到了中國的慢病泛濫問題,特別是中國男性吸煙率居高不下。中國人健康期望壽命僅66歲,比20國集團(G20)主要成員國家少了10年。

  就在AHA會議召開前一周,濃霧接連襲京,美國駐華大使館發布的數據讓中國環境問題遭受詬病。環境汙染與心血管疾病相關性如何?在我們對Sidney Smith教授的采訪中,他兩度說到“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他肯定了奧運會期間中國在環境改善方麵做出的努力和成果,彼時PM10(直徑≤10 μm的顆粒物)濃度減少了50%。AHA最近發布的大氣顆粒物與心血管疾病科學聲明表示,大氣顆粒物暴露不僅會誘發心血管事件,而且加速動脈粥樣硬化進展。

  指南“難產”

  備受矚目的高血壓(JNC 8)、膽固醇(ATP IV)和肥胖(Obesity 2)三大指南未能在本屆會議上亮相,將推遲於2012年發布。因為美國國立心髒、肺和血液學研究所(NHLBI)計劃不再以獨立的3項指南形式發布,而將其整合為一部關注危險因素的指南。“因為我們真的不想看到如下一幕,當患者走進醫生辦公室就診時,醫生轉身從書架上取下3本指南。”“這將是我製定指南以來見到的證據最為全麵綜合的指南。” Sidney Smith教授說。除了上述原因,指南的“難產”還受到了今年3月23日美國國家醫學研究所規範指南標準的影響——要求更加嚴謹、可信、有臨床指導意義的指南。好在11月13日下午晚些時候的專場會議,介紹了最新兒童與青少年心血管健康與危險因素控製指南。專家組推薦,所有兒童,無論是否有疾病家族史,均應接受全麵的膽固醇水平檢測。9~11歲兒童應接受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檢測,無需空腹或在空腹狀態下接受血脂水平檢測;超重或有其他危險因素的兒童,應在10歲時接受空腹血糖水平檢測。

  中國聲音

  中國心血管疾病一級預防:是否應該使用阿司匹林和葉酸?

  趙冬教授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首先,人群中發生的心血管事件中約70%為首次發生,複發比例不及1/3。因此,有效降低人群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主要依靠一級預防。與預防卒中和心肌梗死患者再次複發相比,預防有一定風險的人變為殘疾的卒中和心肌梗死患者更為重要。趙教授說,雖然目前阿司匹林和葉酸是否應被廣泛作為一級預防用藥存在爭議,但目前證據尚不能否認兩類藥物在中國高危人群一級預防中可能利大於弊。

  據趙教授介紹, 2009年,國際抗栓臨床試驗研究(ATT)將6項一級預防研究的原始數據合並彙總並分析後發現,阿司匹林的主要益處分別為降低男性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女性缺血性卒中風險,但該研究認為阿司匹林對心血管疾病絕對風險的降低,與其導致的出血風險增加相比,幾乎損益相當,這項研究致使已廣泛用於一級預防實踐的小劑量阿司匹林出現是否應“停牌”的爭議。然而,2011年AHA/美國卒中學會(ASA)發布的卒中一級預防指南,依然建議阿司匹林應用於10年心血管疾病風險大於6%或大於10%的人群(Ⅰ類推薦,A級證據),2011年AHA《女性心血管疾病預防指南》也推薦65歲以上女性應用阿司匹林(Ⅱa類推薦,B級證據)。趙教授對ATT薈萃分析研究結論提出一些質疑,ATT分析在出血事件的定義上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趙教授認為,該研究對嚴重出血事件的定義不統一,可能是導致得出損益相當結論的原因。此外,回顧一些研究也發現,無消化道症狀的患者,特別是75歲以下高危人群,阿司匹林一級預防應該是安全有效的。

  目前關於阿司匹林一級預防的臨床研究均未包括中國人群,而中國也尚無自己設計實施的關於阿司匹林安全性和效果的研究。中國男女卒中發病率位居全球高發之列,且缺血性卒中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出血性卒中呈明顯下降趨勢。近期監測研究也發現,男女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上述流行病學特征表明,已被證實的阿司匹林一級預防效果可能對中國人群心血管疾病一級預防有積極作用,但需要在認真評價的基礎上,科學製定適用人群標準和使用指南。

  目前大部分指南不推薦葉酸用於一級預防,但2011年發表於《柳葉刀》(Lancet)雜誌的一項薈萃研究發現,在未普遍補充葉酸的地區,高同型半胱氨酸與卒中發病關係更明顯,在這些地區高同型半胱氨酸人群中補充葉酸,可能有降低卒中風險的作用。因而不能完全否定葉酸用於中國人群一級預防可能帶來的益處。中國正在進行一項補充葉酸對卒中預防作用的大型隨機雙盲對照臨床研究,期待該結果能提供更多證據。

  總之,各國家和民族應根據自身特點,評價阿司匹林和葉酸的一級幹預作用。

  心腦血管疾病不是“富貴病”

  “心腦血管疾病不是‘富貴病’,而是由窮至富社會發展轉型過程中的‘轉型病’”。武陽豐教授向我們介紹了東亞國家的心腦血管疾病轉型情況。

  東亞國家的傳染病和營養不良性疾病已大幅度減少,慢病負擔不斷增加,這是東亞各國的共性;然而,雖然東亞各國人群有著極為相似的遺傳背景,但因危險因素發展變化不同,疾病譜變遷隨之不同。

  在過去30年間,日本的卒中致死率迅速下降,冠心病死亡率也有輕度下降。這種流行病學轉型歸因於日本人群的鹽攝入量減少、血壓下降;肥胖和血脂水平控製較好,沒有出現非常明顯的上升。這種下降趨勢與美國、澳大利亞、英國等遺傳背景差別很大的人群心腦血管疾病流行病學變化類似。

  相反地,中國過去30年處於經濟快速增長的社會轉型階段,心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迅速增加,導致疾病發生率上升,這種變化趨勢代表了中低收入國家的心血管疾病轉型情況。在巴西、俄羅斯等同樣遺傳背景非常不同的人群中,心腦血管疾病轉型模式與中國類似。

  以日本為代表和以中國為代表的兩種不同東亞國家心腦血管疾病譜變化,提示生活方式變化和國家對心血管病的防控能力,決定了心血管疾病的發展變遷,也再次明確了慢病是可防、可控的。日本的心腦血管疾病防治策略對我國十分具有借鑒意義。如何借鑒別國經驗,避免發達國家曾經走過的彎路,是當前我國心血管病防控工作的巨大挑戰。

關鍵字:AHA,心血管疾病,預防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