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I術後出血並發症——重在預防

作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 楊新春 徐立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1-11-08

  觀點

  抗栓藥物過量是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術後出血的重要因素,發生率並不低。合理的用藥劑量應根據肌酐清除率、體重、實驗室結果如活化凝血時間(AC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及聯合用藥情況決定。

  在進一步的循證醫學證據公布之前,所有藥物洗脫支架(DES)置入患者常規延長服用雙重抗血小板治療,這種做法並不可取。

  臨床常規應用血小板功能監測,指導抗血小板治療尚為時過早。

  近半數PCI出血並發症發生於穿刺局部,減少穿刺局部出血是降低PCI術後出血發生率的重要環節。經橈動脈途徑PCI和血管閉合裝置(VCD)的應用是最近減少血管並發症的最主要兩項技術。

  藥物幹預策略

  預防性用藥

  在對高危患者出血並發症預防性幹預措施中,控製高血壓對減少顱腦出血的作用是明確的,但消化道出血的預防用藥策略尚存爭議。消化道出血是PCI術後的常見並發症,僅次於穿刺局部出血並發症,危害性更大。

  質子泵抑製劑(PPI)可有效減少潰瘍複發,並可減少和預防阿司匹林繼發上消化道出血。PPI與氯吡格雷合用存有疑問。有研究表明,PPI會削弱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回顧性分析提示,兩者合用致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升高。然而,大規模前瞻性臨床研究(COGENT)結果表明,氯吡格雷與PPI合用不增加臨床事件。2010 年國外指南(ACCF/ACG/AHA噻吩吡啶類藥物和PPI合用專家共識)建議,有上消化道出血史、高齡、合用華法林和非類固醇抗炎藥、幽門螺杆菌感染的消化道出血高危患者,在接受抗血小板治療同時口服PPI是可取的。

  合理抗栓治療

  CRUSADE(注冊研究)資料分析表明,靜脈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和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體拮抗劑(GPI)應用劑量不合理的比例分別為38%、17%和65%。

  出血並發症與上述藥物劑量過大相關, 如在接受肝素和GPI正確劑量治療者中,因出血致輸血比例為4.1%,而兩者同時過量所致輸血比例高達18.5%。

  靜脈肝素仍是目前PCI術中的常規抗凝藥物。EPILOG研究(隨機雙盲設計)發現,與接受標準劑量肝素治療者相比,接受小劑量肝素治療者的出血事件發生率明顯低於標準劑量組,根據體重調節減少肝素用量和較低的ACT值可有效減少出血事件發生。肝素應用時程是另一個重要問題,術中無血栓、夾層等並發症的擇期手術患者,在術後無需繼續接受肝素。HAPI研究(隨機設計)結果提示,與肝素術後應用12~24小時比較,術後肝素停用安全、局部並發症明顯減少。

  在臨床出血事件預測方麵,既往研究發現,氯吡咯雷過高反應者在住院期間的TIMI嚴重出血事件發生率為2.2%,明顯高於對照組(0.8%)。從理論上講,血小板功能監測指導下的個體化用藥,有助於實現安全和療效的最佳平衡,減少長期抗血小板治療出血並發症,但在GRAVITAS研究(隨機設計)結果公布和TRIGGER PCI研究(隨機設計)被提前終止後,血小板功能監測的臨床意義未獲肯定。

  DES置入術後的雙重抗血小板治療時程目前存有爭議。指南建議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S)和置入DES的患者,在術後1年內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然而,出於醫生對支架內極晚期血栓的擔憂,部分DES置入術後患者的雙重抗血小板時間超過了1年。這樣的作法並無循證醫學證據,長期強化抗血小板可能增加出血風險。

  一項薈萃分析發現,在1年內未發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患者,若繼續服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其支架內血栓發生風險沒有減小,心血管複合終點事件風險呈增加趨勢。歐洲心髒病學會2011大會公布的PRODIGY研究(隨機設計)2年隨訪結果發現,短期雙重抗血小板治療組(氯吡格雷僅服用6個月)和延長治療組(氯吡格雷應用2年)的全因死亡率、心肌梗死和腦血管意外複合終點事件發生率沒有差異,延長治療組的出血事件和輸血率明顯升高。

  新型抗栓藥物

  直接凝血酶抑製劑比伐盧定是目前用於PCI術的最有前途抗栓用藥之一。

  ACUITY PCI研究(隨機設計)對7789例中高危ACS患者的30天隨訪結果提示,與接受肝素聯合GPI、比伐盧定聯合GPI治療者相比,單用比伐盧定患者的重度出血事件、局部血管並發症、需要輸血、總體臨床事件發生率明顯較低。HORISIZON-AMI 研究(隨機設計)對接受急診PCI的ST段提高心肌梗死患者(STIMI)2年隨訪結果顯示,比伐盧定具有長期優勢,安全性和有效性明顯優於肝素聯合GPI治療;比伐盧定可減少36%的非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相關嚴重出血事件、再次心肌梗死、心源性和全因死亡率,兩組臨床事件的結果差異或與兩組出血發生率不同有關,提示出血並發症對臨床預後具有重要影響。

  Ⅹa因子抑製劑磺達肝癸鈉對接觸性血栓的作用不及比伐盧定和肝素,既往研究(OASIS 5和OASIS 6)顯示其安全有效。OASIS 5研究發現,在NSTE-ACS患者中,與接受依諾肝素治療者相比,接受磺達肝癸鈉治療者的9天內大出血風險減小了48%,出血率下降可轉化為長期死亡率下降, 經治者的30天主要終點事件發生率下降了17%,6個月時結果與之類似。OASIS 6研究發現,在STEMI 患者中,與接受肝素和安慰劑者相比,接受磺達肝癸鈉治療患者的30天內死亡及心肌再梗死率明顯下降,大出血事件有減少趨勢。

  操作技術及設備

  血管閉合裝置(圖1、2)

inserted image

inserted image

  近年來研究傾向於認為VCD可減少局部並發症發生,如減少血管並發症和術後住院天數。一項納入12937例患者的注冊研究發現,在接受冠狀動脈造影和PCI患者中,VCD的應用可使血管並發症發生率分別降低58%和42%。另一項對ACUITY研究(隨機設計)中11621例患者的分析結果提示,與常規壓迫比較,VCD可使血管並發症發生風險顯著減小22%。

  經橈動脈途徑介入治療

  結合患者的臨床和病變情況製定的合理再血管化方案,對避免出血並發症十分重要。對於出血高危患者,單純球囊擴張、置入金屬裸支架或塗層可降解支架可被采用,針對血栓高危的技術策略(如長支架和分叉病變雙支架技術等)應避免采用;不完全血管化和分期手術、甚至改行外科搭橋手術可供考慮,以避免長期的雙重抗血小板治療。

  橈動脈血流量較小,易於壓迫止血,無重要血管神經伴行,位置表淺,鞘管可在術後被立即拔除。注冊和隨機對照研究均已證明,經橈動脈介入治療可明顯減少局部並發症發生。

  一項對2004-2007年美國國家心血管注冊研究中、593094例患者的分析結果顯示,橈動脈和股動脈穿刺組的出血並發症分別為0.79%和1.83%(比值比為0.42),經橈動脈介入治療的優勢在年齡75歲以下、女性和ACS患者中尤為明顯。RIVAL研究(隨機設計)30天隨訪結果顯示,橈動脈穿刺組的局部並發症發生率明顯低於股動脈穿刺組,但兩組臨床終點事件發生率無差異。

  由於部分患者血管解剖異常或出於特殊PCI治療需要,經橈動脈途徑不能完全代替經股動脈途徑。因此,提高股動脈穿刺技術、合理應用影像引導、選用小直徑鞘管並縮短鞘管留置時間十分重要。

關鍵字:PCI,抗栓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