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丕華:動態心電圖評估心肌缺血進展

作者:沐雨整理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11-10-31

  10月13日,在2011長城國際心髒病學會議的冠狀動脈疾病繼續教育課程會場,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方丕華教授報告了動態心電圖評估心肌缺血的研究進展。

  他指出,心電圖領域發展已經曆經很長時間,今年並無太多變化。早在1989年,美國心髒病學會(ACC)/美國心髒學會(AHA)發布了首個動態心電圖指南,1999年,ACC/AHA又對上述指南進行了修訂。近10年,由於其他影像學技術的發展,心電學的研究相對較少。指南並未更新。

  指南修訂建議

  在1989年的指南中,就已經認為如果整個動態心電圖設備從記錄、分析和回放都進行適當的控製,就能夠可靠地檢測到心肌缺血的ST段改變。指南將檢測心肌缺血的適應證按有胸痛病人檢測心肌缺血、無症狀病人檢測心肌缺血和已知冠心病患者檢測無症狀心肌缺血三種情況分別提出建議。

  1999年的指南隻將心肌缺血檢測作為單獨一項提出適應證的建議,但該建議中沒有Ⅰ類適應證。指南認為,隨著技術的進步,動態心電圖監測可以提供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的準確而有臨床意義的信息。沒有證據表明動態心電圖可以提供關於無症狀的未診斷冠心病患者出現缺血的可靠信息。

  在運動試驗陽性患者中,隻有25%~30%患者在動態心電圖監測時證實有缺血存在。運動負荷試驗中缺血的程度和動態心電圖監測中缺血發生的頻率和持續時間有明顯的相關性。

  動態心電圖對心肌缺血監測的局限性

  除心肌缺血外,其他許多原因也可引起ST段的改變,包括過度通氣、高血壓、左室肥厚、左室功能不全、傳導異常、體位改變、快速心律失常、預激綜合征、交感神經係統異常、精神藥物、抗心律失常藥物、洋地黃、藥物水平變化和電解質異常等。

  ST段壓低和缺血事件的頻率和持續事件存在每日間的差異,這使得動態心電圖紀錄缺血並評價治療療效十分困難。因此,需要通過延長動態心電圖監測時間(48~72 h)和連續監測病人相似的情緒和體力活動。

  由於技術要求和診斷標準的複雜性,動態心電圖監測心肌缺血必須在專門的試驗室進行,技術人員要經過培訓。

關鍵字:長城會,方丕華,動態心電圖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