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李劍明教授談起搏器係統感染全球概況

作者:李劍明教授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1-10-20

inserted image
 

  既往研究顯示,起搏器/除顫器感染發病率為每年1.9/1000例患者,其中囊袋感染發病率為每年1.37/1000例患者。

  美國一項研究顯示,近20年來,美國心髒起搏器/除顫器感染發病率的上升遠大於起搏器置入比例的增加,約是其3倍,起搏器係統感染問題日趨嚴重。

  起搏器感染高危因素

  在起搏器係統感染中,主要為囊袋感染(52%)和感染性心內膜炎(23%)。起搏器感染高危因素主要包括高齡、醫生經驗不足、使用類固醇或抗凝藥物、近期接受起搏器更換手術、慢性腎功能衰竭、糖尿病、癌症、有其他部位感染引起的菌血症。

  細菌種類決定治療策略

  研究顯示,對於有囊袋感染的患者,使用經食道超聲心動圖(TEE)檢查可提高感染檢出率(近50%的患者可發現瓣膜或導管贅生物)。故個人認為,對起搏器囊袋感染的患者,均須接受TEE檢查。

  多數囊袋感染的患者,無論囊袋是否破裂或接近破裂,多數患者已有細菌依附於電極上,如不拔除電極,2年重複感染發病率超過50%。對此類患者,現有指南認為不應進行保守治療。

  對於無囊袋感染、有膿毒症或菌血症的患者,應如何決定是否須拔除電極?這主要決定於感染細菌的種類。

  如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近40%的患者起搏器和電極導管會發現感染,即使TEE未發現贅生物,如患者有持續性(在使用抗生素情況下細菌培養陽性)、重複性(在使用抗生素時無細菌生長,而停藥後細菌再次出現)、置入器械3個月內的菌血症,有人工心髒瓣膜,或ICD置入,須將起搏器和電極導管取出,如不取出死亡率約為9%。

  目前,激光取電極導管技術安全可靠,死亡率為0.8%。

  非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菌血症不易引起起搏器感染,多數發生在起搏器置入2年後,死亡率為4%。

  新問題值得思考

  因器械或電極故障而進行更換的患者,發生係統感染的幾率大幅增加。近期,歐洲一項研究(丹麥隊列研究)結果顯示,對於初次起搏器置入的患者,起搏器感染發生率為1.82/1000例患者,更換起搏器的患者感染發生率為5.32/1000例患者。

  近期有研究發現,在首次起搏器置入時未發現囊袋感染和菌血症,而在進行起搏器更換時發現細菌定植者占30%,這可能與起搏器更換手術感染率增高有關。對於此類患者應如何處理,這是目前該領域值得考慮的課題。

關鍵字:起搏器,感染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