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到有,千呼萬喚始出來
指南頒布已成為歐洲心髒病學會(ESC)年會的一大特色,今年亦不例外。當地時間8月29日,隨著《外周動脈疾病(PAD)診療指南》、《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脈綜合征(NSTE-ACS)診療指南》、《妊娠期間心血管疾病診療指南》的相繼頒布[8月26日在線發表於《歐洲心髒雜誌》(Eur Heart J)],結合早些發表的《血脂紊亂診療指南》,ESC2011年會迎來了當之無愧的“指南日”。最新頒布的四大指南各有“來頭”,體現了循證醫學研究的最新進展,有利於與時俱進地指導臨床實踐。記者參考指南製定者的推薦,將累計長達200餘頁的四大指南內容進行精選,希望在第一時間將要點傳遞給您。
外周動脈疾病(PAD)診療指南簡介
在PAD患病率不斷攀升及人們認知逐漸深化的背景下,ESC首次頒布《周圍動脈疾病診療指南》,具有從無到有的劃時代意義。
該指南凝集了心髒科、神經科、影像學、血管醫學和血管外科專家的集體智慧,是多學科協作的完美詮釋。指南先介紹了PAD的基本情況,包括流行病學、危險因素、常規診斷方法及治療原則,此後對顱外動脈(頸動脈和椎動脈)、上肢動脈、腸係膜動脈、腎動脈和下肢動脈、多部位動脈(multisite artery)等的疾病診療作了細化闡述。值得一提的是,該指南還單設了證據缺陷一章,強調了PAD研究領域的不足,並指明未來研究方向。
亮點推薦
臨床上罹患多部位動脈疾病的患者不在少數,但至今仍無一項隨機試驗比較不同的治療策略,使得臨床醫生隻能從亞組分析和病例係列中總結合理的診療之道。事實上,多部位動脈疾病非常複雜,因為合並不同部位的血管床病變會升高首發部位疾病的並發症風險,且死亡、心肌梗死和卒中發生率也會隨有症狀部位病變數目的增多而不斷升高。因此,ESC新指南對多部位動脈疾病進行了深入探討,涉及冠心病患者合並頸動脈疾病、腎動脈疾病和下肢動脈疾病(LEAD),以及下肢動脈疾病患者合並冠心病,並提供了具體的診療建議(表)。
(點擊可看大圖)
中國專家觀點 廣東省人民醫院 陳紀言教授:
“一種易被忽視的疾病” PAD患者在臨床上並不少見,但由於PAD通常是一種靜息性(silent)疾病,症狀較隱匿、表現缺乏特異性,故很容易被臨床醫生所忽視,進而導致貽誤診治。事實上,PAD與冠心病同根同源,差異在於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沉積部位有所不同。雖然多數PAD被貽誤診治後不會很快產生嚴重後果,但某些PAD已被證實與患者預後密切相關。例如,頸動脈狹窄會顯著增加卒中風險,腎動脈狹窄會導致血壓升高、腎功能不全甚至升高死亡率。因此,臨床醫生應認識並重視PAD。
“一種充滿未知的疾病” ESC首次頒布的PAD指南提供了最新流行病學資料和診療建議,有助於臨床醫生更加深入了解PAD,但這些資料和建議還遠遠不夠,診療過程仍充滿許多未知。例如,目前我們對腎動脈狹窄的自然病程、篩查及治療方法還缺乏全麵清晰的認知,對其他PAD亦是如此。
“一種亟待探索的疾病” ESC指南基於現有資料提供了相對優化的PAD診療建議,在現階段有一定的實用價值。更重要的是,目前PAD領域缺乏證據,尤其是大樣本量、多中心的幹預性研究,隻有借助於高質量的研究,才能進一步推動PAD的診療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