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規範心血管病介入診療》講座中,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心血管病研究所陳紀言教授解讀了慢性腎病患者經皮冠脈介入治療(PCI)對比劑應用的最新美國心髒病學會(ACC)/美國心髒學會(AHA)指南更新。
對比劑腎病(CIN)定義為在排除其他病因的前提下,注射對比劑後72小時內發生的腎功能損害或腎功能損害加重。CIN是介入治療中長期存在的問題。陳教授指出,CIN繼低灌注和藥物性急性腎損傷後成為院內獲得性腎損害(ARF)的第三位病因,占所有獲得性急性腎損傷發病率的11%。CIN與再狹窄、支架內血栓成為心髒介入的三大難題,為影響介入手術遠期療效的重要因素。CIN可導致患者短期或長期不良預後。
半個多世紀以來,碘對比劑經曆了離子型對比劑、第一代非離子型對比劑、第二代非離子型對比劑三個階段,第二代非離子型碘對比劑包括低滲對比劑和等滲對比劑。非離子型對比劑在水溶液中不產生離子,故滲透壓低,其分子結構中引入了醇基,提高了親水性,降低了粘滯度。從對比劑苯環的數目方麵還分為單體和二聚體兩種,二聚體分子量是單體的兩倍,而對比劑分子量是粘滯度的決定因素,二聚體粘滯度明顯高於單體。現臨床首選非離子單體的低滲、等滲對比劑。
對比劑本身的化學毒性可導致腎小管細胞的損害,而其粘滯度、滲透壓等特性也可通過各種機製導致腎髒損害,因此,對比劑的理化特性決定了其腎髒安全性。隨著CIN研究的不斷進展,關於對比劑安全性的認識大概經曆了三個階段。2007、2009及2011年ACC指南中對於慢性腎病患者的PCI對比劑應用推薦作出了不同的修改。
今年,根據最新臨床研究結果,ACC/AHA指南更新取消了等滲對比劑推薦。更強調危險分層,建議使用對比劑前檢測患者的肌酐清除率以了解其腎髒功能,在術前進行標準水化以減少CIN風險,並強調控製對比劑的劑量可減少CIN的發生。
最後,陳教授總結道,評估對比劑的安全性應綜合考慮各項理化因素,而非滲透壓,應選擇具有循證學依據的對比劑,應重視對比劑劑量對CIN發病的影響作用,以及選擇科學的水化方案來預防CIN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