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在第15屆中國心律學大會的“心房顫動論壇——2011的共識與剖析”論壇上,上海同濟大學附屬第十醫院徐亞偉教授做了題為“房顫上遊治療:評價與展望”的報告。
徐教授指出,房顫的上遊治療,主要是治療潛在的疾病,預防房顫。上遊的情況不同,帶來下遊不同的結果。上遊治療就是去除誘發房顫的因素。
房顫發生的相關因素包括:心肌缺血、心力衰竭、高血壓、炎症、代謝、理化因素、遺傳缺陷等所致離子通道結構或功能異常均可導致房顫發生。炎症、氧化應激、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係統(RAAS)過度激活、自主神經功能異常及各類生長因子功能異常表達等,是導致房顫發生的基質,是房顫發生的上遊病理生理改變。
房顫上遊治療是指針對房顫基質、心房肌重構以及炎症反應的治療,屬於房顫的預防性治療,實際是非抗心律失常藥物預防和治療房顫的一種新方法。房顫發生高危者長期服用相關藥物(ACEI、ARB等),憑借藥物對心肌重構的良性作用,延緩心髒形態學和功能重構,進而延緩和減少房顫的初發和複發。
房顫的上遊治療分為一級預防(延遲新發房顫)和二級預防(減少房顫的複發)。不同的藥物作用於心房肌重構的各個環節。
房顫上遊治療常用的藥物包括: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ACEI),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ARB),醛固酮受體拮抗劑,他汀類,皮質類固醇,N-3多聚不飽和脂肪酸,聯合用藥可通過不同機製共同防治房顫。
ACEI/ ARB:房顫的一級預防
Healey對11項研究(56308例)進行了薈萃分析,其中7項用ACEI,4項用ARB,結果顯示,RAAS抑製劑可使房顫發生明顯降低,減少房顫發生28%,在心衰患者中減少房顫發生43%。結論為,ACEI/ ARB可明顯降低器質性心髒病患者的房顫發生率。
ACEI/ ARB:房顫的二級預防
多項研究均顯示,ACEI/ ARB預防房顫複發的效果不理想。
醛固酮與房顫發生密切相關。有研究提示,醛固酮受體拮抗劑對抑製房顫心房肌重構有益。此外,他汀類藥物能預防穩定型冠心病患者發生房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