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在第15屆中國心律學大會的“心房顫動論壇——導管消融10年來中國醫生的思考”論壇上,北京協和醫院心內科鄧華教授做了題為“導管消融對房顫治療模式的影響”報告。
鄧教授指出,目前房顫的治療模式有節律或室率控製和抗血栓治療。節律或室率控製之爭也有很多年了,經過大量的臨床研究,目前階段性的結論為二者差別不大。
導管消融治療房顫包括室率控製——房室結改良或完全阻滯;節律控製——消融房顫觸發或維持基質。比較導管消融與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房顫的隨機臨床試驗表明,導管消融治療房顫的效果明顯優於藥物治療,導管消融治療維持竇律1年時能達40%~80%,而藥物治療最多達40%。盡管一些小規模的臨床試驗表明,導管消融比傳統藥物治療在減少房顫複發方麵更有優勢,但在生存率、血栓栓塞事件、生活質量及醫療花費等方麵的影響還缺乏大規模臨床試驗的證據。
CABANA臨床試驗,是一項由NIH發起的國際多中心隨機試驗,計劃納入3000例患者,隨訪2~5年,旨在比較導管消融與傳統藥物治療對房顫患者病死率、血栓栓塞事件、生活質量以及醫療花費方麵的影響。這項研究的結果將對房顫治療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導管消融治療房顫的主要並發症有出血、卒中等。導管消融治療房顫在歐美國家的指南中屬於Ⅱa類,還是比較慎重的。
房顫的流行病學研究Framingham研究表明,50~60歲,60~70歲及70~80歲人群中房顫發病率分別為0.7%、3.5%、6.6%,大於80歲人群發病率高達16.3%。據此推測,2010年美國有房顫病例266萬。
胡大一教授在我國近3萬人群中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人群的房顫總體患病率為0.77%,標準化患病率為0.61%,大於80歲人群的患病率達7.5%。據此推算,我國現有房顫患者可能超過800萬。隨著人口老齡化,房顫患病群體還將不斷擴大。
我國目前房顫消融總量為每年1萬例左右,占房顫患者總量的千分之一。導管消融是房顫新的治療平台,現在及可以預見的未來,房顫導管消融將是非主流治療模式。藥物治療房顫,包括抗心律失常新藥及抗凝藥的發展,可能大大改變目前房顫的治療模式,但導管消融仍是房顫治療的重要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