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治療重在卒中預防

作者:馬長生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1-06-07

  亞太地區預防房顫相關卒中的“短板”

  包括我國在內的大多數亞太地區國家在房顫卒中預防和診療方麵存在以下問題:①公眾對房顫知識了解度不高,導致房顫的早期診斷延誤;②缺乏大規模流行病學資料,對房顫“家底”摸不清;③缺乏適應地區性人群特點的房顫患者卒中危險分層的評分係統;④服用華法林最佳的INR靶範圍不明確;⑤規範的房顫抗栓治療未普及。在報告中我們不難看出,亞太地區房顫流行病學資料、房顫卒中危險評估係統、INR最適範圍主要參考歐美國家的研究資料,這成為報告製定者無奈的選擇。

  房顫應早診斷,卒中要早預防

  以往國內外房顫相關指南很少強調早期診斷的問題,即房顫相關卒中的預防關口要前移。

  研究顯示,從出現症狀到明確房顫診斷平均延誤2.6年,及早發現、診斷房顫是預防房顫相關卒中的前提。房顫的診斷並不複雜,可依據房顫發作時的心電圖。診斷延誤主要在於公眾對房顫知識了解不多,對此病重視程度不夠。提高房顫診斷水平的關鍵在於,通過多種渠道向公眾普及房顫知識,告知如果出現胸悶、氣短、心悸、脈搏不齊等不適症狀,均有可能是患有房顫,須及早就醫。另一方麵,醫護人員應重視在平素工作中通過脈搏、心律等體格檢查對房顫進行篩查,並依據心電圖予以明確診斷。

  抗栓治療,房顫治療的基石

  房顫相關卒中的藥物預防主要依賴於抗凝藥物,薈萃分析顯示,華法林降低卒中相對風險62%,阿司匹林降低卒中相對風險22%。對於卒中風險較低的房顫患者可應用阿司匹林,卒中風險較高的患者,則應使用華法林抗凝。我國華法林應用比例僅2.6%,對於房顫患者卒中的預防,心內科醫生責無旁貸。在我國臨床實踐中,應注意以下方麵:①根據患者卒中風險進行抗栓治療,既要避免高危患者華法林抗凝比例不足,也要避免低危患者服用華法林過度抗凝;②在對房顫患者進行隨診時,須注意評估其卒中風險的動態變化,抗栓策略也要相應調整;③使用華法林存在出血風險,處方時要向患者充分交代服藥注意事項,特別是須定期監測INR。

  新型抗凝藥物為房顫治療提供新選擇

  服用華法林因須頻繁監測INR,給患者帶來不便,對不需要監測INR的新型口服抗凝藥物的探索,是房顫抗凝治療研究中最為活躍的領域。

  新型口服抗凝藥物為房顫卒中預防提供了新的選擇,如新型口服直接凝血酶抑製劑達比加群酯已在美國、加拿大、日本批準用於房顫相關卒中的預防。作為一種治療手段,新型口服抗凝藥物同樣麵臨如何規範化應用的問題。對於服用華法林INR穩定的患者並不鼓勵換用新型抗凝藥物。服用新型抗凝藥物須考慮患者服藥依從性、持續監測INR的可能性、患者的意願及相關花費等。 

  作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 馬長生 

關鍵字:房顫,卒中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