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會現場)
2011年5月17日~20日,一年一度的歐洲血運重建大會(EuroPCR)在法國巴黎召開。作為心血管介入治療領域頂級盛會之一,本屆大會共吸引了來自全球的12567名專家學者,他們在會上熱烈探討了心髒血運重建領域的眾多焦點問題。
會議通過最新臨床試驗發布、現場手術轉播、辯論爭鳴、專場報告等多個特色會場為與會者帶來了一場視聽盛宴。
《循環周刊》特邀國內與會專家將現場學術熱點內容整理成文,與讀者共享。
經導管主動脈瓣置入術(TAVI)的新進展再次成為本屆EuroPCR會議的焦點。
大會特設TAVI技術專場,與會專家針對TAVI的患者選擇、適應證、如何減少並發症和疑難病例處理等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交流。
技術進展令人鼓舞
TAVI技術近年的發展趨勢有目共睹,全世界已有約450個中心可實施TAVI,超過35000例患者接受了TAVI治療。本屆會議發布的對7項國際多中心臨床注冊研究進行的薈萃分析結果表明,在來自法國、德國、澳大利亞、新西蘭、西班牙和英國等2156例接受TAVI治療的患者中,手術成功率已高達97.8%、血管並發症發生率降至2.9%、1個月卒中發生率為1.9%、1個月生存率達93.8%,而其中5個中心患者的1年全因死亡率降至17.1%,結果令人鼓舞。
多數專家認為不宜擴大適應證
PARTNER研究、特別是PARTNER A結果表明,接受TAVI治療的外科高危患者1年全因死亡率並不劣於傳統手術。與會專家對由此引發的是否可將TAVI適應證擴大至外科低危患者展開熱議。
雖然部分持樂觀態度的專家支持將TAVI適應證擴大至低危患者,但更多專家考慮目前TAVI仍有相對較高的卒中和血管徑路並發症,且缺少足夠臨床證據支持低危患者會獲得更大利益,所以仍須慎重選擇具有外科手術禁忌證或高危因素的患者。
改進技術,減少並發症
TAVI技術目前最主要的並發症為卒中和血管徑路損傷。在PARTNER研究中,接受TAVI治療的患者1個月所有卒中[包括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發生率高達5.5%,其中有69%會發生不同程度神經認知功能障礙,均顯著高於傳統手術。導致卒中的主要原因包括球囊擴張和瓣膜釋放過程中栓子脫落,主動脈徑路粥樣硬化所致栓塞,操作複雜、反複交換導管導絲等器械所致空氣栓塞,以及瓣膜釋放後持續低血壓狀態等,特別是同時伴有頸動脈疾病的患者更易發生。
隨著人工瓣膜形態和輸送係統的不斷改進,在球囊擴張和瓣膜釋放過程中嚐試使用保護裝置,加強圍手術期抗血小板治療,以及術者經驗的不斷積累,卒中並發症可能進一步減少。對於減少血管徑路損傷,阿努斯卡(Anouska)等改由左鎖骨下動脈徑路,與股動脈徑路相比,在療效相同的情況下,有效減少了血管並發症。
複雜病例處理初步探索
如何處理合並冠脈狹窄和既往已接受過主動脈瓣生物瓣置換的病例成為與會專家關心的議題。
對於合並冠脈狹窄的情況,目前尚無前瞻性臨床研究數據參考,但來自意大利和德國等歐洲國家對超過3000例接受TAVI治療的患者進行回顧分析的經驗表明,合並冠脈狹窄的患者約占55%,但是否合並冠脈狹窄及是否在TAVI治療前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似乎並未影響患者生存率、心功能轉歸和心絞痛發作。目前,有必要組織多中心前瞻性臨床研究,以確定合並冠脈狹窄患者的TAVI治療標準和策略。
對於主動脈瓣生物瓣置換術後存在退行性變的患者,外科二次手術死亡率較高,而TAVI卻有可能成為標準治療,即“瓣中瓣”(valve-in-valve)技術。這一新技術雖然在操作模式上與一般TAVI技術無太多區別,但對術者是更高的挑戰,需要準確選擇新瓣膜直徑,並精確定位釋放。目前歐洲若幹中心已開始進入試驗階段,初步結果令人鼓舞。
PARTNER研究論文第一作者馬丁 B·萊昂(Martin B. Leon)教授總結道,以TAVI技術為代表的結構性心髒病介入治療將成為今後心血管介入治療創新和發展的最重要方向。然而,對於包括中國在內很多國家的介入醫生而言,TAVI仍是全新的技術,需要有較長時間的學習曲線和不斷的經驗積累。強調創新、團隊協作、分享和學習,我們在這項新技術上取得成功的機會才會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