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美國心律學會(HRS)電生理學論壇在第十三屆中國南方國際心血管病學術會議期間召開,該論壇以“心髒猝死的危險分層和預防”為主題,由吳書林和呂斐教授擔任執行主席,邀請了國外多位從事相關領域臨床和基礎研究的著名專家進行報告,同時召開了高層研討會。
美國芝加哥洛約拉大學David Wilber教授指出,頻發室性早搏的患者常有輕度血流動力學異常、左室舒張功能障礙,經藥物治療或導管消融後,患者的左室功能恢複正常,少數出現不明病因的射血分數下降。室性早搏介導的心肌病目前機製不明,其發病率、風險和進展都知之甚少,它與原發性心肌病的區別可能需借助於磁共振成像(MRI)的作用。
特發性室速的分布範圍甚廣,可起源於三尖瓣環、肺動脈、左室瓣口、左纖維三角周圍、二尖瓣環、乳頭肌、前側壁等等。通過使用成像和輔助標測技術,發現使用3VES在右室間隔和左室心尖部進行程序性刺激,給予異丙腎上腺素僅可誘發3-5次的多形室速。在隨後的1個月服用低劑量胺碘酮,無室速發作。
當前植入式心髒複律除顫器(ICD)電擊管理方法存在一些問題,例如裝置程控可減少適當放電的數量,但很少能完全消除,而放電,尤其是頻繁放電會降低生活質量。作為最初始的治療方法,抗心律失常藥物有它的局限性,例如其副作用可導致停藥,大劑量可使非心源性死亡增加,其對無休止的慢頻率室速或電風暴幾乎無作用等等。ICD放電後第1年死亡率為18%,主要死因為心衰,其中30%的死亡發生於放電24小時內。10%~40% 的ICD二級預防和3%~5% 的一級預防患者,通常有長期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背景,消融對於這些患者的預後有好處。
我們還需考慮早期消融疤痕相關室速,因為抗心律失常藥物並不十分有效,而且與不良事件的發生風險相關。現有的技術可明顯降低治療的風險,並可能在50%以上的患者中完全消融掉室速。與電壓標測相關,心內膜和心外膜疤痕是成功室速消融的靶點;心律失常的消融失敗主要是因為疤痕位於肌壁間。無疤痕僅在頻發室早患者中常見。約一半的非缺血性擴張性心肌病患者有疤痕,他們有不同的室速起源。在心內膜最早位點消融15 s可終止室速,但容易被重新誘發,而心外膜最早位點消融5 s可終止室速,且不能再被誘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