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 2011心血管介入領域主要研究解讀

作者:葛均波 戴宇翔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1-05-24

  PARTNER研究

  主動脈瓣狹窄:TAVR vs 傳統手術

  PARTNER研究(隊列A和隊列B)結果(詳見2011年4月7日C2)證實,對於非主動脈瓣置換術(AVR)禁忌的高危主動脈瓣狹窄(AS)患者,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不劣於傳統AVR術,不失為一種優秀的替代方案,更為AVR手術禁忌的高危AS患者帶來福音。

  點評

  TAVR為高危AS的治療開辟了新視野,是當前心血管領域較大進步之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值得注意的是,術後早期直至9個月,TAVR較AVR有明顯優勢,之後二者全因死亡率曲線逐漸重合,這並不意味著TAVR僅在短期預後較佳,12個月後的轉歸目前無法預測,需要更長時間隨訪才能回答。

  另外,兩個隊列研究都顯示TAVR主要並發症是卒中和血管事件,但從結束較早的隊列B到較晚的隊列A,其發生率明顯下降,推測這些並發症的發生率將隨時間推移進一步下降,這可能體現了一種新技術的學習曲線。

  當然,目前TAVR技術尚處於發展階段,設備也需要革新,我們尚處於學習曲線的早期,因此在短期內不易普及。但我們相信,作為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技術,一旦突破技術和設備障礙,TAVR將得到廣泛應用。

 

  EVERESTⅡ研究

  二尖瓣反流:經導管修補裝置 vs 傳統手術

  EVERESTⅡ研究是首項頭對頭比較嚴重二尖瓣反流(MR)患者接受經皮MitraClip與外科手術(修補術或置換術)治療有效性與安全性的隨機對照試驗。研究入選嚴重MR患者279例,2年隨訪結果顯示,MitraClip組和外科手術組臨床有效性無顯著差異(62.7%對66.3%),提示MitraClip係統的療效不劣於外科手術。MitraClip組在隨訪30天時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低於外科手術組(9.6%對57%),提示MitraClip係統的安全性顯著優於外科手術。MitraClip組30天內患者的生活質量顯著改善,對照組則較差;但在1年和2年隨訪期間,兩組生活質量均顯著改善。隨訪2年時,兩組均有臨床獲益和左室重構改善。

  點評

  經股靜脈將MitraClip係統送至右心房,再經過間隔穿刺送入左心房然後將夾展開,通過將二尖瓣的瓣葉夾合在一起而改善嚴重的MR。使用該裝置操作過程中患者心髒正常搏動,不需要體外心肺循環支持。術後患者通常能在2~3日內出院,恢複較快,可進一步減少外科傳統手術後早期不良事件發生。與傳統手術相比,MitraClip係統在術後1年和2年,二尖瓣反流降低比例相似,而經皮介入治療提高了安全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該係統為既往通過經皮介入手段無法進行治療的MR患者(特別是外科手術高危患者)提供了一個新選擇。

 

  PRECOMBAT研究

  左主幹病變:PCI vs CABG

  PRECOMBAT研究納入600例無保護左主幹病變(ULMCA) 患者,1年和2年隨訪結果顯示,與冠脈旁路移植術(CABG)組相比,經皮冠脈介入治療(PCI)組不良心腦血管事件(MACCE)發生率和次要複合終點事件(死亡、心梗或卒中)無顯著差異。在亞組分析中,PCI組多支病變患者的MACCE發生率較高,單純左主幹病變行PCI治療的患者獲益較多。

  點評

  無保護左主幹病變血運重建策略選擇,是臨床醫生經常遇到並必須正確處理的問題,藥物洗脫支架(DES)與CABG之爭由來已久。該研究結果提示,兩種方案治療ULMC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幾乎一致,DES可作為ULMCA患者接受CABG之外的另一種有效、安全的選擇,同時考慮到PCI器械和技術的快速發展,DES在治療ULMCA方麵可能會積累更多經驗,因而可能有更好的應用前景。但是和其他隨機或非隨機臨床試驗相比,該研究1年隨訪的CABG和PCI術後事件發生率過低,其結果受到一定程度的質疑,因而無保護左主幹病變血運重建策略的選擇,仍需要開展更多、更深入的研究來回答。

 

    ISAR-CABG研究

  隱靜脈橋血管病變:DES vs BMS

  ISAR-CABG研究是迄今最大規模比較DES與裸金屬支架(BMS)對旁路隱靜脈橋血管病變不良事件影響的隨機、多中心研究,納入610例既往接受CABG治療後在隱靜脈橋血管(SVG)出現至少一處病變的患者,1年隨訪結果顯示,DES組MACCE發生率明顯低於BMS組,DES組靶病變血運重建率(TLR)顯著下降,兩組死亡率和心梗發生率無顯著差異,所有受試者中僅DES組1 例患者發生支架內血栓形成,無顯著差異。

  點評

  SVG管徑長、易於獲取與縫合,最先廣泛應用於CABG中,但因移植物在局部可致動脈粥樣硬化性病變,術後狹窄、閉塞率較高,並成為CABG後1個月至1年心絞痛複發的主要原因,其中又以移植橋血管吻合口狹窄為主,選擇何種策略進行再次血運重建一直困擾著臨床醫生。再次CABG給患者帶來更高風險,故PCI成為處理橋血管病變的主要手段。既往研究證實,DES治療冠脈病變效果優於BMS,但在預防SVG病變不良臨床事件方麵爭議較大。該研究證實DES能安全、有效地用於SVG病變高危患者,降低嚴重不良事件發生風險,為臨床治療策略選擇提供了更多依據。

 

  PLATINUM研究

  支架類型:鉑鉻支架 vs 鈷鉻支架

  PLATINUM研究共納入1530例於單支或雙支冠脈行血管成形術治療的患者,隨訪1年發現,新型依維莫司洗脫鉑鉻支架不劣於鈷鉻支架,兩組主要複合終點事件無顯著差異(3.4%對2.9%),且支架內血栓形成率及TLR均相似,分別為0.45%和1.9%。

  點評

  最近研究顯示,依維莫司洗脫鈷鉻支架具有最低的支架血栓形成率和再狹窄率,為PCI治療樹立了新基準,而新型鉑鉻支架顯示出相當的臨床效果,與依維莫司洗脫鈷鉻支架的藥物和多聚物塗層相似,並使用了新型支架設計,改善了順應性、耐用性及輻射不透性,更易於操作。

 

  RIVAL研究

  入路選擇:橈動脈 vs 股動脈

  RIVAL研究是迄今最大規模冠脈造影及介入治療隨機、多中心臨床試驗,納入7021例患者,結果顯示,與股動脈相比,經橈動脈患者複合終點事件發生率無明顯差別(3.7%對4.0%),血運重建成功率相似(95.4%對95.2%),但大血管並發症發生率明顯較低(1.4%對3.7%)。

  點評

  兩種途徑行PCI治療均安全、有效,經橈動脈途徑為治療提供了一種新選擇,可有效降低術後血管並發症風險,且隨著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有望為患者帶來更多益處。

  但另一方麵也應警惕,該研究可能會使年輕醫生走入誤區,認為在入路不同、效果相同的情況下,較傾向選擇經橈動脈PCI,而忽視了經股動脈治療的優勢。在RIVAL研究中,77%患者使用6F鞘管,限製了其廣泛應用性。在需要更大內徑鞘管操作,或處理分叉、彌漫/鈣化、複雜病變及手術時間延長時,建議選擇經股動脈途徑更為合適。

 

  REMEDIAL Ⅱ研究

  新型流體管理係統:改善CIN

  REMEDIALⅡ研究納入292例慢性腎病[估算腎小球濾過率(eGFR)≤30 ml/(min·1.73 m2 )且(或)邁赫蘭(Mehran)評分≥11分]擬行擇期介入治療的患者,結果顯示,與常規水化組相比,RenalGuard組(生理鹽水、N-乙酰半胱氨酸和小劑量呋塞米)對比劑腎病(CIN)發生率顯著降低(11.0% 對20.5%),高危患者接受透析治療的比例顯著降低(0.7%對4.8%),30日內主要不良事件發生率亦降低(6.8%對9.6%)。

  點評

  對既往有腎髒損害的患者,因對比劑有腎髒毒性作用,介入治療術中或術後誘發急性腎損傷甚至腎衰竭風險較高,與傳統水化治療相比,RenalGuard係統能顯著降低高危患者CIN發生率及嚴重程度,並減少1個月內主要臨床不良事件發生風險。該係統輔以大劑量N-乙酰半胱氨酸和小劑量呋塞米可作為CIN高危患者的預防性治療策略。

  (上海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葛均波 戴宇翔) 

關鍵字:ACC,心血管介入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