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室心肌病RVOT-T電生理和導管消融

作者:陳靜整理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11-05-23

  第三屆美國心律學會(HRS)電生理學論壇在第十三屆中國南方國際心血管病學術會議期間召開,該論壇以“心髒猝死的危險分層和預防”為主題,由吳書林和呂斐教授擔任執行主席,邀請了國外多位從事相關領域臨床和基礎研究的著名專家進行報告,同時召開了高層研討會。 

  國立陽明大學台北榮民總醫院心髒科主任陳適安教授指出,最常見的室性心動過速(簡稱室速)是特發性右室流出道室速(RVOT-T,43%)和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19%)。台北榮民總醫院2000~2010年238例室速患者接受標測/消融,其中72例患者接受3D 基質標測/導管消融,獲得很好的成功率。

  3D 標測係統(激活標測和基質標測)具有其獨特優勢:對於局灶起源的RVOT-VT,可通過激活標測和圖譜分析來確定致心律失常的病灶;而對於折返型ARVC,可通過基質分析來確定VT維持的低電壓區;此外,通過基質標測可從特發性RVOT-T中發現非典型和早期ARVC。依據潛在疾病和心動過速基質不同,標測和消融室速的方法不同。3D標測有助於描述出心室基質以及尋找室速的最佳消融位點。

  AVRC舊稱AVRD(致心律失常性右室發育不良),其特征是右室心肌被脂肪和纖維組織取代,易發生惡性心律失常,其導管消融的效果隻是暫時的,ICD是心源性猝死的唯一可靠治療。

  它的臨床診斷目前主要參照1994年的國際工作者診斷標準,目前仍然是金標準。該標準對於排除右室室速的高危患者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預測惡性心律失常/死亡的特異性達91%。但其敏感性不高,在識別輕微或不典型ARVC或RVOT-T患者的高危風險中有其局限性。

  而3D標測到疤痕是敏感的預測指標,患者右室附近的疤痕或病灶提示將來有複發可能。右室流出道/心室遊離壁疤痕對於發現未來室顫/ICD植入/心血管死亡有很好的敏感性。 

關鍵字:南方會,心髒猝死,心肌病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