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木桶是由八塊生命木板構成,任何一塊生命木板的缺失或幾塊木板同時出現短板,木桶中的生命之水就會流失,輕者使人疲勞和活力不足,重者降低免疫功能,容易引起多種疾病;一旦生命之水流失殆盡,就會威脅生命。
構成生命木桶的八塊生命木板為環境行為木板、起居行為木板、睡眠行為木板、飲水行為木板、膳食行為木板、運動行為木板、煙酒行為木板和心理行為木板。
1992年國際心髒保健會議倡導的維多利亞宣言,提出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和心理平衡,這四大基石是行為醫學健康促進理論(飲食行為、運動行為、煙酒戒毒行為、心理和睡眠行為)的基本內容。達到上述目標,可使危害人類健康最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以及腫瘤減少1/3~1/2左右,並大大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
胡大一教授近年來提倡發展“雙心醫學”,雙心醫學是心血管內科與心理醫學的交叉學科,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壓力的增加,心血管疾病及其相關的心理障礙已經成為我國最嚴重的健康問題之一。
越來越多的心血管病患者合並存在心理障礙,這兩種疾病相互影響,互為因果,導致疾病惡化。由於牽涉兩個學科,臨床表現不典型,容易誤診,導致過度進行冠脈造影、支架置入和手術。
雙心醫學可同時解決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和心理疾患,突破了傳統醫學模式下形成的思維定勢,提高了醫療質量,節省衛生資源。
但是,雙心醫學僅涉及了四大健康基石的1/4(心理平衡),而並沒有涉及防治心血管疾病極為重要的飲食行為、運動行為和煙酒行為。
因此建議在心血管領域中,應用2005年紐約Rozanski教授建議的“行為心髒病學”來代替雙心醫學的提法,這可能是更合理和更全麵的提法。
行為醫學、精神醫學以及心理醫學
曆來的觀點認為行為醫學是精神醫學的一個分支。最初,行為醫學是從精神醫學分化出來的。楊德森教授是我國的精神醫學大師,也是我國行為醫學的奠基人。但也是楊德森教授建議,將行為醫學從精神醫學中獨立出來,並建議在綜合性醫院中普遍建立行為醫學科。從生命木桶和生命之水的理論中,可以充分體會到八塊生命木桶構成行為醫學的基礎,但不是精神醫學的基礎。
行為科學雖然誕生很遲,但是起點極高,行為科學是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並列的第三科學。凡涉及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成份的學科,均屬於行為科學範疇,如心理學,其研究大腦的結構和功能的成份屬於自然科學的範疇,而其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宗教等領域的成份則屬於社會科學的範疇。
行為科學在醫學中的延伸和應用,稱為行為醫學,而心理醫學是心理科學在醫學中的應用。心理醫學應是屬於行為醫學的一個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