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瓣膜
生物瓣膜
病例簡介
病史 患者女性,66歲,50年前體檢發現心髒雜音,診斷為“風濕性心髒病”。1年半前,患者因心悸就診,診斷為“二尖瓣重度狹窄,心房顫動(房顫)”,冠脈造影檢查提示冠狀動脈未見明顯狹窄,於心外科行二尖瓣置換術及房顫直視微波射頻消融術。手術過程順利,術後複查超聲心動圖提示,人工生物瓣膜功能良好,左房較術前變小,左室射血分數(LVEF)62%。
患者術後服用地高辛、鹽酸胺碘酮片、華法林、呋塞米治療,自測心率多在90~110次/分,多次複查心電圖提示竇性心律、房顫與房性心動過速(2:1下傳)交替出現。患者曾因心率最低降至37次/分,停用鹽酸胺碘酮片及美托洛爾,心率恢複至70~80次/分。術後患者活動耐量逐漸降低,術後2個月患者於刷牙時即可出現呼吸困難。此時超聲心動圖提示,左室壁運動彌漫減弱、右室壁運動明顯減弱,LVEF 28%。術後5個月,患者因呼吸困難入院。
既往史 無特殊病史。
體檢 血壓120/70 mmHg,脈搏70次/分,神誌清楚,雙頸靜脈未見充盈,雙肺未聞及幹濕性 音,心率80次/分,心界向左側擴大,S1強弱不等,A2>P2,心律絕對不齊,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雜音,雙下肢不腫。
檢查 實驗室檢查結果(血沉、甲狀腺功能、肝功能、腎功能)正常,國際標準化比值(INR)1.73,地高辛血藥濃度3.72 nmol/L。胸片檢查提示心髒擴大。心肌核素檢查提示左心室各壁未見心肌嚴重缺血或梗死,室壁運動彌漫性減弱,前壁及前側壁“花斑樣”改變,收縮功能減弱(LVEF 29%)。
初步診斷 風濕性心髒病,二尖瓣人工生物瓣置換術後,心髒擴大,心律失常(陣發性房顫、心房撲動),紐約心髒病學會(NYHA)心功能分級Ⅲ級。
治療 胺碘酮200 mg qd,美托洛爾12.5 mg tid,地高辛0.125 mg qod,螺內酯20 mg qd,氫氯噻嗪12.5 mg qd,曲美他嗪 20 mg tid,氯沙坦鉀25 mg qd。
隨訪 患者診治過程中超聲心動圖主要結果如表。患者多次複查動態心電圖均未再出現房性心律失常,目前已停用華法林、美托洛爾,使用胺碘酮100 mg qd,阿司匹林100 mg qd。患者目前活動耐量恢複正常,可以爬山等。
疑問:患者心力衰竭(心衰)的病因是什麼?
1. 冠心病?
2. 再灌注損傷?
3. 術前小心室?
4. 心律失常?
■本期專家(按姓氏拚音首字母排序)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 何奔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 彭道泉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張福春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張萍
專家意見
4位專家均認為,對該病例討論的要點在於:究竟是何原因使患者在一次順利的單瓣膜置換術後,出現進行性心功能下降(更確切說,是左心室收縮功能進行性降低)?
彭道泉教授指出,患者術後2個月出現明顯呼吸困難,同期心髒超聲提示心房變化不大,舒張期左室內徑無明顯變化,但收縮期左室內徑增大伴LVEF明顯降低,提示患者呼吸困難與心功能減退相關,非肺源性原因(如肺栓塞等)。4個月後患者心衰症狀緩解、心髒超聲各參數恢複,提示出現一過性左室收縮功能減退,應從此方麵進行鑒別診斷。
1. 冠心病?
4位專家均認為基本可排除冠心病的診斷。
彭道泉教授認為,本患者術前行冠脈造影檢查結果正常,且患者術後無胸痛症狀及心肌缺血等心電圖表現,經心肌核素檢查也排除了心肌缺血,況且缺血性心肌病不可能呈自限性,故基本可排除冠心病診斷。
何奔教授 特別指出,如果是術中血栓脫落導致的冠狀動脈栓塞,也應在術後心電圖中有表現,臨床變化應出現在術後早期。結合患者冠脈造影檢查結果,可基本排除冠心病、心肌缺血所致心功能下降。
2. 再灌注損傷?
何奔教授認為,接受過體外循環的患者可能受到再灌注損傷,導致術後心髒功能惡化。但在此類患者中,絕大多數表現為術後心排出量低,多見於已有瓣膜病、心功能處於失代償邊緣水平的患者,且應在術後早期出現,與該患者的臨床過程不相符。
對此彭道泉教授表示認可。他認為,患者術中心髒停跳時間過長,可能存在心肌灌注損傷,但這種損傷應在術後立即出現,該患者在術後2周內很穩定,2個月後才出現明顯症狀,不支持手術再灌注損傷的推測。
3. 術前小心室?
該患者心功能降低是否與二尖瓣狹窄、左心室腔過小,在二尖瓣狹窄解除後心室出現不適應相關?
何奔教授提出,單純二尖瓣狹窄的患者左心室腔多較小,為何偏偏該患者術後出現心功能下降?
是否與術後一過性恢複竇性心律,再轉為房顫有關?該患者術中采用微波消融恢複了竇性心律,使原來處於廢用性萎縮狀態的左心室,在術後麵臨著額外的高流量,除了瓣膜口增大外,還有左心房收縮恢複帶來的25%的血量,使得左心室在適應回心血量方麵出現問題?
但上述推測也不能完全解釋臨床表現,因為該患者術前左心室腔並不小,舒張末內徑達52 mm,盡管作者沒有提供二尖瓣麵積,但診斷重度狹窄,應該在0.8 mm2以下,對於單純重度二尖瓣狹窄,這一左心室腔很難解釋。
彭道泉教授也認為本病例不支持該診斷,患者術前左心室並不小(52.8 mm),且此類症狀也應在術後立即出現。
4. 心動過速性心肌病?
張福春教授介紹,心動過速性心肌病是指由於快速、規則和(或)不規則的房性心律失常或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因心室率過快導致心髒收縮和(或)舒張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在恢複竇性心律或控製心室率後可完全或部分逆轉心功能。
心動過速性心肌病可由各種快速型心律失常導致,其表現可能多樣,出現心力衰竭症狀的時間不等。部分患者心動過速病史不清或心動過速初期無明顯不適症狀,臨床診斷存在一定困難。
張教授認為本病例臨床診斷心動過速性心肌病證據充分,主要依據包括:①術前心功能正常;②術後心功能惡化,出現類似頑固性心力衰竭的臨床表現;③心動過速,時常出現房顫和房性心動過速;④恢複竇性心律後心功能完全逆轉。
未完待續,見瓣膜置換術後發生嚴重心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