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室性心動過速的心外膜及基質消融技術

作者:陳靜整理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11-04-28

inserted image

  第三屆美國心律學會(HRS)電生理學論壇在第十三屆中國南方國際心血管病學術會議期間召開,該論壇以“心髒猝死的危險分層和預防”為主題,由吳書林和呂斐教授擔任執行主席,邀請了國外多位從事相關領域臨床和基礎研究的著名專家進行報告,同時召開了高層研討會。 

  美國克利夫蘭診所心電生理及起搏部主任、美國心律學會前任主席Bruce D. Lindsay教授指出,臨床傳統射頻消融治療是在心腔內進行,常規的心內膜標測與射頻消融對來源於心外膜的室性心動過速(簡稱室速)幾乎無效。心外膜射頻消融技術是通過劍突下心包穿刺,在心外膜標測並進行消融治療,是對心內膜消融途徑的一種有效補充方法。

  心外膜電圖有其特征性:正常心外膜電壓>1.0 mV,其中95%的正常組織>1.5 mV,缺血性心肌病的心外膜疤痕傾向於局限,其分級電位常見,而非缺血性心肌病則並不常見;脂肪層厚<5 mm不造成影響,但若脂肪層厚≥5 mm,將增加起搏閾值並降低幅度。心外膜消融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的靶點定在晚電位及長時間興奮的V導聯。

  心外膜消融可提高室速消融的成功率,但也存在一些潛在風險。一項多中心安全性研究對156例室速患者進行了心外膜消融,結果發現,有71%的患者未再發生室速,但9%的患者發生了主要並發症,包括心包內出血、冠狀動脈狹窄、延遲性心包填塞、心肌梗死等。而克利夫蘭診所在1999-2008年對79例患者的心外膜消融的成功率達95%,8例(10%)發生重要並發症,包括心包積液、膈神經麻痹、腹內出血。

  總之,對於心內膜消融失敗者,心外膜室速消融做出了很大貢獻,其總的成功率約為80%,但仍有10%的患者可能發生顯著並發症。心外膜途徑受限時可行外科手術,主要采用劍突下途徑,尤其是對於以下患者:①既往有外科手術史;②有心外膜ICD補片;③心包內粘連限製導管操作,更應考慮外科途徑。

關鍵字:心血管,室性心動過速,心外膜消融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