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DFT 測試和ICD隨訪

作者:陳靜整理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11-04-28

inserted image

  第三屆美國心律學會(HRS)電生理學論壇在第十三屆中國南方國際心血管病學術會議期間召開,該論壇以“心髒猝死的危險分層和預防”為主題,由吳書林和呂斐教授擔任執行主席,邀請了國外多位從事相關領域臨床和基礎研究的著名專家進行報告,同時召開了高層研討會。

  加拿大卡爾加裏大學心髒科學部Anne M Gillis教授指出,目前的除顫閾值(DFT)低,無除顫測試(DT)可能導致並發症和增加費用,DFT 值作為替代指標尚存在疑問,現在很多ICD植入時並不進行除顫測試,隨機對照試驗有助於確定DT是否仍必須。基於風險和效益平衡的不確定性,DT的使用呈明顯下降趨勢。

  對於植入ICD患者的隨訪,分散人群的遠程管理優勢在於:早期識別和管理設備和臨床事件、分流管理、有效的管理設備報告、為患者及其家庭節約費用、提高設備隨訪方案的效率。

  DFT即除顫閾值測試,測定的是心髒除顫的最小強度。它具有概率性,對於特定患者,DFT 代表一個點估計,近期ICD植入時標記使用DFT測試。

  DFT的最初目的是:①確保高壓電路的完整性;②室顫時確保感知;③確保除顫成功;④確定DFT 以設計程序。目前很多DFT模式被采用,包括逐步下降法、二元搜尋法、安全界限法等。DFT測試也有其並發症,包括血流動力學紊亂、除顫困難、呼吸抑製、死亡等。禁忌證主要有植入時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心內血栓或有血栓風險、嚴重的主動脈狹窄、不穩定性心絞痛、近期卒中等。

  由於DFT測試從未被證實可以獨立改善預後,且可能導致前述並發症和增加費用,目前對於是否進行DFT仍存在爭議,DFT的使用呈明顯下降趨勢,很多ICD植入時並不進行除顫測試,而隨機對照試驗有助於確定DFT是否仍必須。

  目前越來越趨於自動化的裝置使臨床醫生更關注患者管理而不是裝置管理。2008年美國心律學會(HRS)和歐洲心律學會(EHRA)達成關於心血管植入性電子裝置(CIED)監控的共識。ICD隨訪屬於其中一項內容。

  確定CIED 隨訪的類型和頻率的因素有3方麵:①患者方麵:包括其心血管症狀、心律是否穩定、其與隨訪臨床中心的距離等;②裝置方麵:包括裝置的可靠性、程序參數、複雜性等;③疾病方麵:包括症狀的發生頻率和嚴重性以及心血管治療的變化。

  典型的ICD隨訪包括檢查電池電壓/阻抗、電容充電時間及其他主要程序參數,監測每個房室的起搏/感知百分率以及血流動力學變化等等。對於分散人群的遠程管理,需要早期識別和管理設備與臨床事件,進行分流管理,做出有效的管理設備報告,從而提高設備隨訪方案的效率。

關鍵字:心血管,心髒猝死,ICD,DFT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