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美國心律學會(HRS)電生理學論壇在第十三屆中國南方國際心血管病學術會議期間召開,該論壇以“心髒猝死的危險分層和預防”為主題,由吳書林和呂斐教授擔任執行主席,邀請了國外多位從事相關領域臨床和基礎研究的著名專家進行報告。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心律失常和暈厥中心DG Benditt教授指出,心髒驟停(SCA)常是心髒性猝死(SCD)的直接原因。已明確的SCD危險因素包括:左室射血分數低、心力衰竭、既往有心髒病發作和心力衰竭、既往有心髒驟停或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有遺傳性離子通道疾病等。然而,大部分SCD病例並無任何上述危險因素。發生SCD者平均存貨至出院且腦功能正常者僅約5%。生存率低的原因主要是心肺複蘇(CPR)反應時間長、旁觀者CPR率不足、自動體外除顫器(AED)應用不足、CPR技術效果差、患者需要降溫處理等。
研究表明,複蘇成功率與CPR反應時間成反比,時間每延長1分鍾,複蘇成功率會降低7%~10%。隨著CPR反應時間的延長,患者生存率明顯降低。旁觀者CPR可延長室速/室顫(VT/VF)時間,提高患者生存率。正確使用AED也可改善救治效果。除顫前CPR非常重要,最新心肺複蘇指南將CPR提到第一位,在打開氣道(A)和做人工呼吸(B)前就進行,即CAB策略。
增加CPR的有效性在於增加心髒靜脈回流,這是成功除顫的關鍵。阻抗閾控裝置(ITD)可在進行CPR時增加胸腔負壓和靜脈回流。研究表明,ITD-CPR較標準CPR使VF患者的生存率明顯升高。
另外,CPR時保護器官功能,尤其是腦降溫處理, 可更好的挽救生命。
複蘇成功後,患者仍存在許多危險,30%~50%SCA幸存者在1年內會再次發生SCA事件,SCA患者的一級親屬,心肌梗死或SCA的風險升高50%。早期對冠狀動脈進行檢查,評估冠心病危險可預防SCD複發。
植入性心律轉複除顫器(ICD)治療是複蘇成功後的重要措施。多項研究已證實了ICD的益處,研究顯示其較藥物治療能更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
總之,對於心髒驟停患者,鼓勵立即進行旁觀者CPR同時呼叫急救人員,給予患者更有效的CPR如適當的按壓/通氣比及ITD等可更好的改善轉歸,適當使用AED,對患者進行低溫治療。高危患者應盡早評價冠脈情況。幸存者應植入ICD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