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內科轉來的下肢涼麻患者

作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血管外科 周晗 陳忠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1-04-19

                                  

 

 

 

  血管疾病是累及全身重要髒器的係統性病症,與眾多異常危險因素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相關,並導致進行性血管損傷,最終引發血管事件,致死率和致殘率較高。如今,血管外科已成為外科領域中的一門獨立學科,各專業臨床醫師需要了解血管外科疾病,具備專科知識,認識和鑒別常見的血管外科疾病。為此,《循環周刊》開辟血管病專欄,每月一期,從典型案例著手,詳解血管疾病症狀辨析及其診治進展,敬請關注。

  病例分析

  70歲患者男性,因“發作性胸悶、右下肢間歇性跛行2年”入院。近2年來,患者在情緒激動和活動時自覺胸悶,休息後症狀可緩解。患者在發病時伴有逐漸加重的右下肢間歇性跛行及右下肢涼麻感。該患者以“胸悶待查”就診於我院心內科,因前降支狹窄90%,擬行介入治療。術前醫生未觸及右股動脈搏動,請血管外科醫生會診。

  血管外科醫生對患者進行查體後發現,右下肢皮溫低,皮膚顏色蒼白,左下肢皮膚溫度、顏色正常。右側股動脈、 動脈及脛後、足背動脈搏動(-),左側股動脈、 動脈及脛後動脈、足背動脈搏動(+++)。

  該患者在入院前曾多次就診於骨科,被診斷為“椎管狹窄”,治療效果不滿意。患者既往罹患高血壓病8年,否認糖尿病史,吸煙20多年,20餘支/天。

  觀點·評說

  近年來,下肢缺血發病率逐年上升,通常病程進展較為隱匿,患者可在較長一段時間內無臨床症狀、或症狀輕微,直至病變晚期才被發覺。甚至一部分患者是在心內科住院接受介入治療過程中,被醫生發現入路阻塞、或術後肢體缺血加重時才被發現存在下肢缺血。本例患者同時合並有冠心病、高血壓等疾病,因此,其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並非單獨疾病,而是全身性動脈粥樣硬化在下肢的局部表現。該患者曾在心內科及骨科多次就診,醫生均未考慮到下肢缺血,延誤了診治。對於可疑下肢缺血的患者,接診醫生應建議患者接受血管外科專業診治,以免誤診造成嚴重後果。

  體格檢查注意事項

  ● 觀察患者肢體兩側對稱部位的膚溫、膚色、趾甲、汗毛情況以及有無破潰和潰瘍,體毛消失、營養不良和趾甲肥厚等表現支持肢體缺血;

  ● 觸摸股動脈、 動脈、足背動脈和脛後動脈有無搏動異常,血管搏動減弱、消失,或雙側血管搏動情況明顯不一致的表現,支持肢體缺血;

  ● 觀察四肢血壓是否對稱,如一側血壓低於另一側20 mmHg以上,提示該側動脈狹窄;

  ● 在腹部、腰肋部和股動脈處聽診是否有雜音,收縮期雜音提示該處動脈明顯狹窄。

  下肢缺血分期

  Fontaine分期Ⅰ期(輕微主訴期) 患者僅感患肢皮溫降低或輕度麻木,活動後易疲勞,肢端易發生不易控製的感染,可無明顯症狀,但確已存在下肢動脈病變。Ⅱ期(間歇性跛行期) 患者行走時可感下肢肌肉痙攣、疼痛及疲乏無力,須停止行走,休息片刻後才能繼續活動,再行走後,症狀重複出現。 Ⅲ期(靜息痛期) 患者在休息時也有患肢疼痛、麻木和感覺異常。Ⅳ期(組織壞死期) 病變的早期壞疽和潰瘍往往發生在足趾部,可逐漸向上發展至足部、踝部或小腿,嚴重者可出現全身中毒症狀。

  下肢缺血病因鑒別

  動脈硬化閉塞症 發病者以中年以上男性患者居多,多有吸煙、高脂血症和高血壓病史。以腹主動脈遠端及髂、股總和股淺動脈受累最為多見,血管內中膜增厚、存在硬化斑塊和管壁鈣化。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年輕男性多見,多有吸煙史。受累動脈為中小動靜脈,常伴有遊走性淺靜脈炎,一般無動脈硬化危險因素。大動脈通常不受累及,無內中膜增厚及硬化斑塊, 以動脈以遠動脈為閉塞表現。

  多發性大動脈炎 年輕女性多見,常合並有與免疫有關的疾病,在活動期時有血沉增快及其他免疫指標水平增高表現。受累動脈為大中型動脈,病變動脈遠端動脈一般無狹窄或閉塞改變,大動脈中膜增厚明顯但無硬化斑塊。

  急性動脈栓塞 患者常有風濕性心髒病和心房纖顫等病史,常為急性發病,發病前常無間歇性跛行病史。

  治療方法

  一般治療 即下肢缺血危險因素的幹預,例如患肢保暖、抗凝、抗血小板、祛聚、擴血管治療等。

  術式選擇 TASC分級將主、髂、股、動脈硬化閉塞分為4級。A級病變局限,預後較好,應接受腔內介入治療;B級病變稍有延長,仍以腔內治療為主;C級病變經手術重建後預後較好,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可嚐試接受腔內介入治療;D級病變患者應接受手術治療。

  腔內介入治療 該治療手段創傷小、大幅縮短患者住院時間、術後血管通暢率高,是短段大中型動脈狹窄或早期閉塞病變的首選治療方法。此外,該治療方法對腹股溝韌帶遠端病變、長段多發狹窄和完全閉塞動脈,療效也較好。本例患者在接受前降支支架置入術後,接受了腔內介入治療開通了右髂動脈。

  手術治療 包括內膜剝脫加擴大成形術和動脈旁路移植術等。旁路移植術的移植物包括人工血管和自體靜脈,後者對腹股溝韌帶遠端血管的通暢率高於前者。

  雜交手術 髂動脈支架置入聯合股動脈旁路移植術的雜交技術,已成為治療多節段動脈硬化閉塞症的重要手段,減少了手術並發症發生率和死亡率,尤其為高危重症患者提供了治療機會。此外,對於股總、股淺或股深動脈嚴重動脈粥樣斑塊形成所致血管狹窄,術者在局部切開行內膜剝脫基礎上,同時行血管腔內治療近端髂動脈和遠端股、膝下動脈,也是雜交手術重要內容之一。

關鍵字:心內科,下肢涼麻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