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68歲,因"反複胸痛兩年,加重一周”入院。入院診斷:“冠心病、不穩定性心絞痛”。
危險因素: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症。
冠脈造影結果:左前降支(LAD)近段90%局限性狹窄,D2開口90%局限性狹窄,呈真性分叉病變(Medina分型1,1,1)。
處理策略:經典擠壓技術。
手術過程:分別於LAD及D2置入3.5*18及2.75*18 mm Cypher支架,3.5*10及2.5*15 mm非順性球囊完成對吻擴張。(D2支架突入至LAD約3 mm)
最終造影結果:D2開口殘餘狹窄75%。
問題:支架已完全覆蓋D2開口,且完成最終對吻擴張,為何仍有重度的殘餘狹窄?
行血管內超聲檢查發現:D2開口隻有半圈支架鋼梁,“8點到2點”完全沒有鋼梁覆蓋,而對側血管壁則有兩層鋼梁。
是何原因導致這樣一個結果?
這本身是由經典擠壓技術的缺陷導致的。當D2的支架被LAD的支架擠壓後,在D2開口的內側緣必然存在一個間隙(gap),而這個間隙隨著分叉遠端角度的增大會越明顯,而這時如果導絲是從分支的內側緣進入,則很可能導絲就進入此間隙,也就是走行在支架下與血管壁之間,如果強行通過球囊並擴張,會導致分支開口的支架鋼梁被擠壓至外側緣,形成此病例造影和血管內超聲的影像學結果。
如何盡量避免導絲走行在支架下?
我們的方法是:導絲進入分支血管的狀況必須通過幾個相互垂直的投照體位來確認。一般來講,導絲緊貼分支-主幹血管的外側緣進入分支且無或僅有較輕的阻力時,常表明導絲位於分支支架的真腔內。
(本病例在CIT左主幹和分叉病變峰會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