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分叉病變介入治療仍然是當前介入治療的難點,治療策略簡單可分為單支架和雙支架兩種。多數真性分叉病變(主支血管和分支血管開口均有顯著狹窄),如果分支血管管徑大於或等於2.5 mm,一般需要置入兩枚支架。
右冠狀動脈後三叉真性分叉病變一例治療過程:用crush技術
|
|
1、右冠脈左室後支和後降支幾乎閉塞 |
2、導絲進入左室後支 |
|
|
3、左室後支球囊擴張 |
4、左室後支球囊擴張後 |
|
|
5、導絲進入後降支 |
6、後降支球囊擴張 |
|
|
7、後降支球囊擴張後 |
8、Crush技術準備植入雙支架 |
|
|
9、先釋放後降支的支架 |
10、釋放左室後支的支架 |
|
|
11、ATW導絲重新進入後降支行後擴張 |
12、擴張左室後支內支架 |
|
|
13、對吻球囊擴張(final kissing) |
14、球囊對吻擴張後,支架近段仍有病變 |
|
|
15、近段病變植入支架 |
16、最後造影結果 |
導絲重新進入分支的技巧
對吻球囊擴張是保證分叉病變手術質量的最後關鍵步驟,而導絲重新進入到分支是完成最後對吻球囊擴張的必須步驟。導絲進入邊支的技巧包括導絲的選擇、導絲的塑形、投照體位的選擇和導絲推送操作技巧等。
1、選擇導絲
導絲需要有好的操縱性,而且較柔軟(good steerability,soft or floppy),常用BMW,ATW等。當血管迂曲、鈣化、進入分支困難時,選用清水塗層導絲,如Pilot 50,Whisper,Choice PT floppy。
2、導絲頭端的塑形(wire tip formation)
分支血管與主支血管之間的角度越大(接近垂直),導絲頭端的彎曲度越大。相反,分支-主支角度越小(趨於平行),導絲頭端的彎曲度也越小。主支血管直徑越大,導絲前端彎曲部分也越長,反之也然。
3、選擇合適的投照體位選擇
選擇的體位應能夠很好暴露出分叉部位。LAD-D分叉病變宜選擇左前斜頭或正頭位,CX-OM分叉病變宜選擇正足位或蜘蛛位,右冠脈PDA-LVP分叉病變宜選擇正頭位或左頭位。
4、導絲的推送操作技巧
從主支血管近段進入支架內時,導絲旋轉幅度要大,避免進入支架網眼。進入邊支內時,操作導絲要輕、柔、慢、小。
(本病例在CIT左主幹和分叉病變峰會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