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4例(女性3例,男性1例)大動脈炎(TA)單獨累及肺動脈的患者,年齡為30~40歲,均無高血壓史,均有勞累性呼吸困難、紫紺和雙下肢水腫,雙側動脈搏動對稱,尿沉渣正常。肺灌注掃描示多發灌注缺損。冠狀動脈CT血管造影(CTA)示多支肺動脈管壁增厚和狹窄或閉塞性病變,重度肺動脈高壓。其中僅例3患者紐約心髒病學會(NYHA)心功能分級為Ⅳ級,餘均為Ⅲ級。例4患者就診時血沉為45 mm/h,接受糖皮質激素治療半年,予血管成形術時所有患者血沉均正常,造影示主動脈及其主要分支未見明顯異常。4例患者均接受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PTA)及支架置入術治療,肺動脈造影操作期間無並發症,所有患者均予口服糖皮質激素治療。該臨床資料顯示診斷要點,TATA獨自累及肺動脈的依據為:發病年齡輕,肺動脈造影結果(血管壁增厚和狹窄及管腔閉塞)與TA表現一致,無其他係統性血管炎的證據,尿沉渣正常,結締組織病血清學標誌物為陰性。
臨床資料
病曆簡介 4例(女性3例,男性1例)大動脈炎(TA)單獨累及肺動脈的患者,年齡30~40歲,均無高血壓史,均有勞累性呼吸困難、紫紺和雙下肢水腫,雙側動脈搏動對稱,尿沉渣正常。肺灌注掃描顯示多發灌注缺損。冠狀動脈CT血管造影(CTA)示多支肺動脈管壁增厚和狹窄或閉塞性病變,重度肺動脈高壓。其中僅例3心髒病學會紐約(NYHA)心功能分級為Ⅳ級,餘均為Ⅲ級,相關資料見表。例4患者就診時血沉為45 mm/h,接受糖皮質激素治療半年,進行血管成形術時所有患者血沉均正常,造影示主動脈及其主要分支未見明顯異常。4例患者均接受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PTA)及支架置入術治療,肺動脈造影整個操作期間無並發症,所有患者均予口服糖皮質激素治療。
隨訪結果 出院後,例2和例3患者自行停止糖皮質激素治療,均於1~1.5年後出現血沉增快,再次口服激素血沉降至正常。例4患者規律服用糖皮質激素,血沉正常。隨訪1~4年過程中,上述患者心功能均為Ⅰ級。例2和例3(圖3)在出院後3年,例4在出院後1年複查CT提示支架位置良好並保持通暢。超聲心動圖結果顯示肺動脈壓降低,肺灌注顯示明顯改善。例1僅行血管成形術,在出院後18個月症狀複發,心功能分級Ⅱ~Ⅲ級,未再次行血管成形術,並堅持服用激素。
經驗交流
診斷要點 TA為主要累及中膜和外膜的進行性炎症性疾病,繼發內膜增厚導致管壁增厚、管腔狹窄和閉塞。研究顯示,TA累及肺動脈發生率約為14%~86%,常伴大動脈受累,單獨累及肺動脈較為少見,在分類中歸為Ⅳ型。上述患者診斷為TA獨自累及肺動脈的依據為:①發病年齡輕,美國風濕免疫協會TA診斷標準指出,發病年齡多≤40歲;②肺動脈造影結果(血管壁增厚和狹窄及管腔閉塞)與TA表現一致;③無其他係統性血管炎的證據,尿沉渣正常,結締組織病血清學標誌物為陰性。
療效分析 肺動脈獨自受累的患者常無明顯症狀,導致診斷延遲。當發展為肺動脈高壓和右心衰竭時患者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疲勞或咯血等表現。此階段單靠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有報告顯示,可通過外科血管成形術恢複肺動脈血流,但上述操作常出現移植血管閉塞、吻合口動脈瘤等並發症,且死亡率較高,故未能廣泛應用。在上述病例中,所有患者在術後即刻均得到明顯改善,3例支架置入的患者在長期隨訪中症狀持續改善(表)。
介入時機選擇 筆者認為,介入時機的選擇不應過多拘泥於病程是否在活動期,而應以病情嚴重程度,病變的部位、程度、性質為主要著眼點。對於肺動脈狹窄不重,肺動脈壓輕中度增高的患者,先給予激素治療,定期隨訪;如果患者肺動脈壓重度增高,存在右心功能不全,特別是危重患者,可以先進行介入治療,術後繼續服用激素,定期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