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套”?主力軍?
2006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的一篇題為《龍套抑或生力軍?》(Bit Player or Powerhouse?)的評論文章,在評價當時中國幹細胞研究工作時指出,目前,中國政府在幹細胞研究領域的經費投入非常有限,非政府來源的科研資助亦不足。研究人員相對缺乏,人員梯隊亟待建立。研究者和研究中心之間缺乏合作和互動,交流網絡尚未形成。因此,中國目前在幹細胞研究領域仍屬邊緣角色(marginal)。 但是,人員和物資價格比較低廉、對胚胎相關研究相對寬鬆的監管體係(有助於跨越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之間的鴻溝)等特色,或可使中國在未來成為幹細胞研究和應用領域的“生力軍”(up-and-coming player)[N Engl J Med 2006, 355(12): 1191]。
中國再生醫學研究:孕育變革
2010年發表於《再生醫學》雜誌的一項研究對中國幹細胞研究的曆史背景及現狀、法規政策及政府支持項目等進行了全麵闡述,研究者對來自中國醫院、大學、臍血庫、政府等的47位專家學者作了麵談。 文中指出,2000年,中國研究人員在國際同行評議期刊上僅發表了37篇幹細胞相關研究論文,至2008年,該數字增至1116,超過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圖1),成為繼美國、德國、日本和英國之後的世界第5大幹細胞相關研究發表國家。彼時全國已有200餘家醫院可提供幹細胞治療(圖2),盡管尚無臨床試驗證據或同行評議的研究論文支持該療法。 政府支持促進了幹細胞研究發展,盡管目前資金支持力度較小,基礎研究相對滯後,但若中國不斷加強幹細胞研究,推進臨床應用,未來中國的再生醫學領域成就或將“驚豔”全球。[Regen Med 2010, 5(1): 3]。
四項戰略為中國幹細胞研究“加速”
上述研究的作者在接受國外媒體采訪時,提到了中國取得“再生醫學勝利”的四項戰略。 一是人才建設,在2006-2010年的“十一五”期間,中國政府著力吸引在美國、英國等國頂級研究中心接受幹細胞研究培訓的優秀研究者回國,成為國內該領域研究的骨幹力量。 二是政府投入力度增大,中國科技部在2006-2010年間為幹細胞研究投入2.93億美金,中科院額外投入2千萬美金。盡管這一數額遠遠低於美國,但值得指出的是,這筆錢相對集中地分布在少數研究機構和研究者手中。 三是對治療性克隆、使用來自胚胎的幹細胞進行研究等的相關規章相對寬鬆。 四是強調研究的應用價值,研究機構和醫院聯係緊密,從而能夠深入了解患者需求,這有助於將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為臨床實踐。
課題
截至發稿時,筆者以“幹細胞”為項目主題詞,在“科學基金網絡信息係統”中檢索到,201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幹細胞研究項目491項。
上述研究項目關注的科學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麵。
1.幹細胞和iPS細胞的增殖和多能性的維持;
2.幹細胞和iPS細胞的定向分化;
3.成體幹細胞的鑒定和分化潛能;
4.多能性細胞分子標記、細胞的轉分化;
5.幹細胞和iPS細胞與組織器官工程等。
方向
2011年,中科院啟動實施“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將著力突破幹細胞研究瓶頸,解決人類麵臨的重大醫學難題。
中國科學院戰略研究係列報告——《創新2050:科技革命與中國的未來》指出,幹細胞與再生醫學是影響我國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七個前瞻科技問題之一,研究方向集中在幹細胞調控、治療核心機製及應用體係等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通過在細胞譜係建立與發育調控、功能性細胞獲得關鍵技術、人工組織器官構建、幹細胞應用策略四個方麵的綜合集成研究,闡明在肝髒、神經係統等重要組織器官的正常發育和病理過程中,幹細胞來源、維持、分化、功能等重要生物學基本問題,發現幹細胞調控的重要機製,發展功能性細胞獲得的關鍵技術,研發幹細胞因子藥物及功能調控藥物,並建立幹細胞應用標準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