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者脂肪貯藏部位特異性差異與皮下脂肪組織血管生成不足

作者:陳淼 韓瑩瑩 譯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1-02-11

  背景 當熱量攝入過剩時,脂肪組織擴大,但是傾向於在腹部(VIS)而非皮下(SQ)堆積脂肪的個體代謝性疾病發生風險較高。血管生成在人體脂肪組織貯藏部位擴大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檢測VIS與SQ脂肪組織中的血管生成,並證實在這些部位中,肥胖、代謝狀態與血管生成特性之間是否存在相關性。

  方法與結果 我們將人體脂肪組織包埋於基質膠(Matrigel)中,通過對毛細血管側支形成進行定量以確定血管生成能力,使用免疫組織化學方法檢測毛細血管密度。與VIS相比,SQ脂肪組織血管生成能力較強,即使我們將其較高的初始毛細血管密度標準化後,仍得到上述結果。基因芯片分析結果顯示,2種部位的脂肪組織中血管生成基因表達水平存在顯著差異,包括SQ脂肪組織中的促血管生成蛋白血管生成素樣蛋白4(ANGPTL4)的基因表達水平升高。SQ脂肪組織中毛細血管密度減小,血管生成能力降低,同時肥胖發病率也降低;而且在SQ脂肪組織中,血管生成能力與胰島素敏感性負相關,而在VIS脂肪組織中則無此相關性。

  結論 上述數據提示,與VIS相比,SQ脂肪組織中毛細血管網擴張能力較強,但此種能力降低肥胖發病率。肥胖發病率降低與胰島素抵抗相關,表明SQ脂肪組織中的血管生成能力損傷可能與代謝性疾病發病相關。

關鍵字:肥胖,血管生成不足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