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在心髒置入器械工程學長足發展的推動下,隨著大規模臨床試驗心髒結果公布及對緩慢型心律失常認識的逐步深入,心髒起搏治療領域出現了諸多振奮人心的成果,並相繼出台了一係列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指南,為心髒器械置入臨床應用與管理規範化提供了強有力佐證與指導。
指南:推陳出新
ESC更新心衰器械治療指南
歐洲心髒病學會(ESC)一改以往偏於保守的風格,提出了一係列革命性的指南推薦。
● 充分強調了QRS波時限和形態在心髒再同步治療(CRT)治療選擇中的地位:左束支傳導阻滯是臨床預後改善的預測因子,而右束支傳導阻滯則提示CRT預後不佳。窄QRS波群患者CRT無應答率高。
● 首次提出了適用於紐約心髒病學會(NYHA)心功能分級Ⅱ級患者的CRT-D(帶有除顫功能的CRT)治療推薦。
● 明確了合並永久性房顫的心衰患者的CRT治療建議,並強調≥95%的心室起搏比例。
● 提倡有傳統起搏器置入適應證的心衰患者升級為CRT:對於需要長期右室起搏,伴有嚴重心室失同步、NYHA心功能Ⅲ級的心衰患者升級為雙室起搏能帶來臨床獲益。
AHA修訂CIED感染及其處理指南
2010年年初,美國心髒學會(AHA)修訂了心血管置入式電子器械(CIED)相關感染處理指南。
● 明確了起搏係統感染的高危因素與病原學特征:免疫功能低下、口服抗凝劑、伴發多係統疾病(如糖尿病、心衰和腎功能不全)患者以及更換裝置者。
● 器械拔除的I類指征如下:有起搏係統感染(瓣膜或電極導線引起的心內膜炎或膿毒症)的證據;有起搏係統囊袋感染(膿腫、裝置腐蝕、皮膚粘連、非靜脈係統的慢性滲出竇道)的證據。
● 經驗用藥應先給予萬古黴素直至獲得細菌培養結果。
● 應在裝置取出後血培養陰性至少72小時後才能置入新的裝置。
● 強調起搏係統感染預防:建議使用針對葡萄球菌的抗生素,頭孢唑啉應在術前1小時靜脈注射,萬古黴素則應在術前2小時靜脈注射(I類指征)。
HRS發布臨終患者CIED管理或終止治療共識
美國心律學會(HRS)在2010年科學年會上首次發布了關於臨終患者CIED或終止器械治療的管理共識,第一次為臨床醫生提供了基於道德和法律原則的終止器械治療的意見,以及如何與患者溝通終止器械治療。
該指南建議,具有自主決定能力患者有權拒絕或要求撤銷任何醫療處理或幹預措施,無論他(她)是否處於疾病終末期,無論是否該治療方法的撤銷會立即導致死亡,撤銷這一維持生命的治療措施既不屬於醫生輔助的自殺,也不是安樂死。關閉CIED的交流從置入裝置前就開始,並在患者健康狀況發生變化時進行繼續溝通。
CSPE頒布心髒起搏器治療的認識和建議
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CSPE)製定並公布了《置入性心髒起搏器治療——目前認識和建議(2010修訂版)》,對2003年公布的置入性心髒起搏器治療建議進行了更新與修訂。該指南就心髒起搏適應證問題為中國起搏治療規範化提供了依據,並將一些非心動過緩病症,如慢性心衰、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長QT綜合征以及某些快速型心律失常的預防與治療納入了臨床起搏治療的範疇。此外,該指南還對以往諸多難以界定的臨床適應證進行了補充建議,如心動過緩未引起臨床症狀但有猝死可能者(如睡眠中長程心髒停搏),以及慢快綜合征需藥物控製心率者。
研究:碩果累累
MADIT-CRT:傳統左室電極置入部位受到挑戰
多中心自動除顫器置入試驗伴心髒再同步治療(MADIT-CRT)研究是2010年HRS科學年會上公布的最為重要的臨床試驗之一。
該研究結果顯示,左室電極無論位於側壁、前壁或後壁,均不會顯著影響患者的臨床預後,但電極位於心尖部患者的臨床預後較差。
FREEDOM:術後頻繁參數優化無益於提高CRT療效
利用QuickOpt方法頻繁優化(FREEDOM)研究前瞻性地評價了頻繁優化房室(AV)和室室(VV)間期的益處。該研究中的頻繁優化組患者每3個月使用QuickOpt功能計算AV和VV間期,並進行程控。
結果顯示,頻繁優化AV和VV間期並不能顯著提高CRT應答,但這是否僅僅意味著現有優化手段的失敗,這一問題有待新優化技術的產生以及大規模臨床試驗的驗證。
3項新證據:聚焦術中DFT測試及治療程序設定
一項加拿大研究評價了2001-2006年間置入埋藏式心律轉複除顫器(ICD)患者術中除顫閾值(DFT)測試的情況,證實了術中DFT測試的安全性。
另有意大利卡帕托(Cappato)的一項研究闡述了ICD放電(包括正確放電及誤放電)增加患者死亡風險的新觀點,提示恰當的抗心動過速起搏(ATP)治療程序不可或缺。
美國克裏夫蘭醫院維爾科夫(Wilkoff)的大規模臨床試驗結果提示,策略性程控快速室速/室顫(VT/VF)識別窗口、更長的識別間期、室上速(SVT)鑒別功能和針對快速室速(FVT)的ATP可減少放電事件。
DANPACE:雙腔起搏治療病竇綜合征優於單導線心房起搏
以往研究結果表明,心室刺激可以升高房顫和心衰發生率。丹麥病態竇房結綜合征單腔心房起搏與雙腔起搏比較的多中心隨機試驗(DANPACE)首次證實,與單心房起搏相比,雙腔起搏器能減少房顫發生,且不影響心衰發生。
置入器械工程技術:不斷創新
可應用於MRI檢查的永久起搏器通過FDA審批
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最近批準美敦力公司設計的一款心髒起搏器Revo MRI™ SureScan™ Pacing System可接受MRI檢查,這無疑是心髒起搏器發展史的一個巨大進步。
美敦力公司已開始對1800例患者進行為期5年的隨訪,以進一步驗證這款起搏器的安全性。
起搏器遠程監護係統經濟有效
在2010年美國心髒病學會(ACC)科學年會上,遠程通知減少臨床決策時間評估研究(CONNECT)的部分結果被公布,證實了能夠自動傳送患者胸部相關設備獲得的心律失常信息的無線遠程監測係統可顯著縮短患者發生臨床事件到製定治療策略的時間,從而減少平均住院時間並節省醫療費用。
起搏器在非心律失常領域的診斷拓展
聖尤達公司最近推出了新型AnalyST Accel™ ICD,旨在對冠心病患者發生的ST段改變進行提前預警。
前期研究結果顯示,該裝置的臨床診斷符合率高,並能在臨床症狀發生之前進行有效預警。
2010年心髒起搏領域出現了諸多振奮人心的學術進展。新發現、新理念和新技術必將加速臨床實踐的規範化進程。同時,我們也必須認識到現階段仍需繼續加強基礎和臨床研究,鼓勵研發生產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器械,不斷提高臨床防治水平,切實造福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