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例37歲男性,因持續胸痛在外院被診斷為“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冠脈造影示血栓性閉塞,因血栓負荷大,在前降支(LAD)置入支架時導致回旋支(LCX)閉塞。術後2個半月患者因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入院。住院期間因發熱、腹水、肝腎受損、血三係細胞減少、抗雙鏈(ds)-DNA及巨細胞病毒(CMV)相關抗體陽性而被診斷為“係統性紅斑狼瘡(SLE)和CMV感染”。經抗病毒、激素、抗心衰及冠心病二級預防用藥後,患者病情明顯好轉。本病例提示,對於年輕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除考慮動脈粥樣硬化外,還應積極尋找其他病因。
本期視點
一例37歲男性,因持續胸痛在外院被診斷為“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冠脈造影示血栓性閉塞,因血栓負荷大,在前降支(LAD)置入支架時導致回旋支(LCX)閉塞。術後2個半月患者因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入院。住院期間因發熱、腹水、肝腎受損、血三係細胞減少、抗雙鏈(ds)-DNA及巨細胞病毒(CMV)相關抗體陽性而被診斷為“係統性紅斑狼瘡(SLE)和CMV感染”。經抗病毒、激素、抗心衰及冠心病二級預防用藥後,患者病情明顯好轉。本病例提示,對於年輕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除考慮動脈粥樣硬化外,還應積極尋找其他病因(尤其是SLE等免疫疾病);對於出現胸痛的SLE患者,應積極進行心髒評估,警惕急性冠脈綜合征(ACS);對於SLE伴MI患者,在進行介入治療前應評價血栓負荷對手術的影響。
病曆簡介
主訴和現病史 37歲男性患者,因“突發胸痛,雙下肢水腫2個半月”入院。 2個半月前,患者在開車過程中突發胸前區持續悶痛,約1小時自行緩解,未診治。當晚11時,患者再發胸前區悶痛,持續不緩解,伴大汗、惡心及嘔吐。外院查心電圖示:V1~V4導聯ST段抬高,心肌損傷標誌物升高,冠脈造影和介入治療示(圖1~3):LAD近段100%閉塞,LCX血管良好。在LAD閉塞處置入1枚支架後,遠端血流仍為TIMI 0級,血栓進入LCX造成中段堵塞,遠端無血流。行LCX經皮冠脈腔內成形術(PTCA)後,遠端血流仍為TIMI 0級。術後給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辛伐他汀治療,患者先後因皮疹和全身肌肉酸痛停用阿司匹林和辛伐他汀,停藥後症狀緩解。此後患者逐漸出現雙下肢對稱性、凹陷性水腫,活動耐力下降。
圖1 冠脈造影(左圖和右圖):置入支架前前降支(LAD)近端閉塞,回旋支(LCX)正常。
圖2 冠脈造影:LAD置入支架(短箭頭)後,遠端血流TIMI 0級(長箭頭),LCX中段血栓形成,遠段閉塞。
圖3 冠脈造影示右冠狀動脈(RCA)正常。
圖4 心電圖:肢體導聯低電壓,aVL導聯病理性Q波,V1~V3導聯QS型,V4~V6導聯T波倒置。
患者入院前20天症狀最嚴重,出現夜間端坐呼吸,平地行走即喘憋,至當地醫院就診,考慮為“慢性心功能不全”。超聲心動圖示:陳舊性MI(前壁、前間壁),室壁節段性運動異常,左房、左室增大,主、肺動脈增寬,中量心包積液,左室射血分數(LVEF)為26%。經利尿治療後,患者夜間可高枕臥位,雙下肢水腫減輕。入院前可平地行走,但爬樓後即喘憋。
既往史和個人史 患者否認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史,有阿司匹林過敏史。吸煙10餘年,20支/天。飲白酒10年,2兩/天。
檢查
入院查體 血壓110/70 mmHg,體質指數(BMI) 20.3 kg/m2 ,頸靜脈無充盈,雙下肺少量細濕音,心界不大,心率95次/分,律齊,心尖部聞及舒張期奔馬律,未聞及其他心髒雜音、心包摩擦音,肝脾不大,雙下肢對稱性凹陷性水腫。
實驗室檢查 白細胞 2.09~4.78×109/L,血紅蛋白 89~99 g/L,血小板81~119×109/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40~98 U/L,總膽紅素11.2 μmol/L,白蛋白 27~31 g/L,肌酐78 mmol/L,尿素氮3.28 mmol/L。巨細CMV-IgG(+),CMV-PP65抗原(+),血沉40 mm/第1 h, 補體C3 0.36 g/L,C4 0.09 g/L,抗核抗體(ANA)H 1:1280(+),ds-DNA1:160(+),抗心磷脂抗體、狼瘡抗凝物、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類風濕因子(-)。肌酸激酶(CK)572 U/L,N末端鈉尿肽前體4644 pg/mL。淋巴細胞表型分析:B、NK和T細胞計數減少,T細胞免疫功能降低。骨穿正常,24小時尿蛋白 0.3 g/L。
影像學檢查 心電圖示(圖4):竇性心動過速,心率110次/分,肢導低電壓,aVL導聯病理性Q波,V1~V3導聯QS型,V4~V6導聯T波倒置。胸片示雙下肺紋理增粗。腹部B超示腹腔積液。超聲心動圖:左室增大,左房前後徑 37 mm,室間隔中下段、左心室心尖部變薄,運動功能減低,LVEF 39%,各瓣膜未見增厚和贅生物,輕度二尖瓣關閉不全,肺動脈收縮壓28 mmHg,限製性舒張功能減低,中量心包積液。
診療經過
患者入院第3天開始發熱,體溫最高達39.3℃。因CMV-PP65抗原和CMV-IgG等檢查結果呈陽性,合並CMV感染的診斷明確。
患者加用更昔洛韋0.25 g,1次/12 小時,靜脈輸注2周,接受強的鬆40 mg,1次/天,羥氯喹0.2 g,2次/天治療。發熱持續2周餘後體溫正常,激素1個月後減量。
心血管用藥調整為氯吡格雷75 mg/d,西洛他唑100 mg,2次/天,卡維地洛12.5 mg,1次/12 小時,貝那普利5 mg,1次/12 小時,普伐他汀20 mg,每晚1次,呋塞米20 mg/d,螺內酯20 mg,2次/天,地高辛0.125 mg/d。
患者出院時可平地行走,夜間可平臥,雙下肢水腫消失,血壓90/50 mmHg,心率76次/分,肘靜脈壓 5 cmH2O。白細胞8.10×109/L,血紅蛋白95 g/L,血小板184×109/L,ALT 36 U/L,白蛋白33 g/L,CK 37 U/L。腹部B超未見腹腔積液。
本病例特點 ① 年輕男性患者,入院前2個半月明確診斷為ST段抬高型AMI,造影示除LAD近端閉塞外,其餘血管壁光滑;②MI後慢性心衰;③中度發熱;④血三係細胞減少;⑤ALT和CK升高;⑥心包及腹腔積液。
AMI病因思考
患者為年輕男性,AMI診斷明確,但AMI病因眾多,有以下可能。
冠心病 AMI最常見病因。本例患者雖為年輕男性,但有長期吸煙及血脂異常的冠心病危險因素,須考慮冠心病可能,但冠脈造影除肇事血管LAD血栓形成外,各級血管未提示血管狹窄性病變和鈣化病變。因此雖有冠心病可能,但不確定。
冠脈“正常”相關性AMI 約6%的AMI患者在冠脈造影或屍檢中未被證實有動脈粥樣硬化,多見於年輕患者,他們易患因素少,但多有吸煙史。許多患者常有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冠脈造影常未顯示斑塊,但可能因各種原因引起冠脈痙攣和(或)血栓形成。本例患者為年輕男性,冠脈造影除血栓外未見其他病變,其他部位也無狹窄,應考慮此種原因。
栓塞相關AMI 感染性心內膜炎,如存在二尖瓣或主動脈瓣贅生物,或心腔附壁血栓脫落可引起冠脈栓塞致AMI,常發生於左前降支及分支。患者此次雖有發熱,但2個半月前發生MI時並無發熱等感染證據,亦無基礎結構性心髒病史和房顫發作,超聲心動圖亦無贅生物和附壁血栓征象,因此不支持該診斷。
CMV感染與AMI 患者入院後有發熱、血白細胞減少、肝功能受損、心包積液,而降鈣素原無明顯增加,提示病毒感染可能,且CMV-IgG和CMV-PP65抗原均呈陽性,明確診斷為CMV感染,抗病毒治療有效進一步支持該診斷。
CMV是全世界不同種族人群中普遍存在的病原體,常呈隱性和潛伏感染。研究表明,CMV存在於粥樣硬化的冠脈、主動脈、頸動脈等血管組織,與動脈粥樣硬化及冠心病密切相關,可能啟動並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導致平滑肌細胞增殖,內皮細胞損傷,生長因子與細胞因子釋放,冠脈痙攣及斑塊破裂血栓形成,促進冠心病發展,引發臨床冠脈事件。急性或激活性CMV感染均與AMI發生有關。本例患者CMV急性感染發生於AMI後2個半月,可能與之無關,但淋巴細胞表型分析顯示T細胞免疫功能降低,表明CMV感染可能與SLE活動情況下免疫功能下降有關。
免疫病與AMI 免疫病患者發生冠脈病變和MI並非罕見。患者本次住院有發熱、肝酶升高、腎髒受損、血三係細胞減少和多漿膜腔積液,應除外免疫性疾病。ANA和抗ds-DNA高滴度陽性以及補體水平降低支持SLE診斷。SLE可使心瓣膜、心包和心肌受累,累及冠脈會造成AMI。本患者有活動性SLE,冠脈造影除見肇事血管病變外,其他血管無明確斑塊,須考慮AMI與SLE相關。
流行病學
SLE是一種累及多係統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引起心肌炎、心包炎、非細菌性心內膜炎、高血壓和冠脈疾病。
SLE所致動脈粥樣硬化有以下特點:患病率高、發病早、進展快,獨立於其他傳統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易被漏診或誤診。SLE患者還常發生亞臨床動脈粥樣硬化,對不明原因死亡的SLE患者進行屍檢,54%有明顯動脈粥樣硬化;運動核素顯像顯示,在無症狀的SLE患者中,38.5%存在節段性灌注異常;雙核素心肌顯像顯示,在無症狀的女性SLE患者中,35%~40%存在亞臨床動脈粥樣硬化心髒病;頸動脈超聲顯示,無症狀的年輕SLE患者已有明顯頸動脈斑塊形成。
此外,心腦血管疾病也是SLE患者的主要並發症和死亡原因,6%~17%SLE患者發生缺血性心髒病,大多數死亡為動脈粥樣硬化所致,女性患者大多數發生於絕經前。在年齡35歲以下的SLE患者中,動脈粥樣硬化的最常見臨床表現為AMI,其他依次為心衰、猝死和心絞痛。
SLE患者早發動脈粥樣硬化的機製
SLE患者早發動脈粥樣硬化是多因素協同作用的結果,包括:①炎症反應;②免疫損傷;③血脂異常,可因乳糜微粒代謝異常、脂蛋白酯酶異常、腎病綜合征和應用糖皮質激素引起;④存在傳統致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SLE患者傳統致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存在率高,包括吸煙、肥胖、糖尿病、慢性腎衰、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腎炎導致高血壓,腎病綜合征導致高脂血症及關節炎造成運動減少。其他致動脈粥樣硬化、致血栓危險因素包括抗磷脂抗體和慢性係統性炎症等。
SLE患者發生AMI的原因如下:①主要由於動脈粥樣硬化;②免疫複合物在血管壁沉積,損傷管壁內皮致血管炎,內源性凝血途徑激活致微栓子形成;③長期口服糖皮質激素,高脂血症及抗磷脂抗體介導的高凝狀態;④冠脈瘤和冠脈痙攣。
SLE合並AMI的冠脈造影表現
SLE合並AMI的冠脈造影表現有以下3種。①冠脈正常或血栓,此組人群抗磷脂抗體陽性率高達93%,推測AMI發生與抗磷脂抗體有關。SLE合並AMI但冠脈造影正常的原因包括血栓形成後自溶,栓塞後再通,冠脈痙攣以及小血管炎症、血栓、栓塞。多種因素導致SLE血栓形成,包括腎病綜合征、抗磷脂抗體綜合征、蛋白S、蛋白C和抗凝血酶Ⅲ缺乏。②動脈瘤/動脈炎,冠脈造影表現為孤立存在的節段性狹窄、動脈擴張或動脈瘤。動脈炎常發生於SLE不活動時,屍檢病理表現為免疫複合物沉積、纖維素樣壞死、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③動脈粥樣硬化,此組人群病程長,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有傳統致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如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和肥胖),存在免疫複合物沉積、補體激活,內皮細胞、平滑肌細胞激活,白細胞黏附和內膜增殖反應。SLE發病至AMI發病時間間隔長短為冠脈正常或血栓組<動脈瘤/動脈炎組<動脈粥樣硬化組。隨著SLE病程進展,患者冠脈受累形式從血栓形成發展至血管壁炎症,再至動脈粥樣硬化。本例患者若能複查冠脈造影,同時接受血管內超聲(IVUS)或冠脈內光學相幹斷層成像(OCT),對進一步評價冠脈受累形態大有益處。
診斷與治療
SLE合並AMI診斷流程與一般ACS患者相同。SLE合並ACS者發病年齡輕,傳統冠心病危險因素少,易漏診和誤診。對於SLE合並胸痛者,無論年齡與冠心病傳統危險因素水平如何,均應更加積極地進行心髒評估,以免延誤治療。
急性期治療與一般ACS患者相同。①對高危患者的肇事血管進行血運重建治療,但根據國內外少量病例報道,SLE合並ACS患者血運重建後血管再狹窄率較高,置入裸金屬支架後血管再狹窄率高。因藥物洗脫支架釋放的藥物能抑製免疫和炎症反應,抑製內膜增生,在減少血管再狹窄方麵可能優於裸金屬支架。②強化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治療、抗凝治療。③積極應用他汀,此藥除降低膽固醇外,還能抑製SLE患者內皮細胞增殖、分化,調節免疫反應,可能有重要治療意義。④積極評估和控製傳統危險因素。⑤積極使用激素和免疫抑製劑控製SLE活動。
預後
SLE患者發生AMI後,住院期間預後與非SLE患者相似,女性患者因病情嚴重、彌散性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少,較少接受冠脈旁路移植術。
治療思考
本例患者在發生急性ST段抬高MI時接受急診介入治療是合理的,但在血栓負荷大,置入支架後LAD無複流,血栓逆向溢入LCX造成更大範圍MI的情況下,臨床處理此類血栓負荷較大患者時應使用血栓抽吸導管,盡可能吸出血栓,並配合使用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 Ⅲa拮抗劑,且應避免LAD擴張過程中出現血栓溢入LCX。
因本例患者同時存在CMV感染和活動性SLE,須給予相應的抗病毒和激素治療。
在長期治療中患者需要服用β受體阻滯劑、他汀類、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等藥物,以防治心衰。由於患者心電圖中無QRS時限延長,因此不考慮心髒再同步化治療(CRT)。若患者心髒重塑後LVEF低於35%,則需要考慮置入埋藏式心律轉複除顫器(ICD)。[003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