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米爾・R・梅塔等TIMACS試驗研究者
加拿大安大略省漢密爾頓市麥克馬斯特大學和漢密爾頓健康科學院人群健康研究所
背景 較早的臨床試驗顯示,一種常規有創介入治療策略可改善無ST段抬高急性冠脈綜合征病人的轉歸。然而,進行這種介入治療的最佳時機仍未確定。
方法 我們將3031例急性冠脈綜合征病人隨機分為兩組,分別進行常規早期介入(隨機分組後≤24小時行冠脈血管造影術)或延遲性介入(隨機分組後≥36小時行冠脈血管造影術)。主要轉歸是6個月時死亡、心肌梗死或卒中的組合。事先規定的次要轉歸是6個月時的死亡、心肌梗死或頑固性缺血。
結果 接受冠脈血管造影術者在早期介入組(中位時間14小時)的患者中占97.6%,在延遲性介入組(中位時間50小時)的患者中占95.7%。6個月時,早期介入組有9.6%的病人發生了主要轉歸,相比之下,延遲性介入組有11.3%的病人發生了主要轉歸 [早期介入組的風險比為0.85,95%可信區間(CI)為0.68~1.06,P=0.15]。在包括死亡、心肌梗死或頑固性缺血在內的次要轉歸方麵,與延遲性介入組的發生率(12.9%)相比,早期介入組的發生率(9.5%)相對下降了28%(風險比為0.72,95%CI為0.58~0.89,P=0.003)。事先規定的分析顯示,早期介入可改善三分之一處於最高危險病人的主要轉歸(風險比為0.65,95%CI為0.48~0.89),但不改善三分之二處於低到中度危險病人的主要轉歸(風險比為1.12,95%CI為0.81~1.56,異質性檢驗P=0.01)。
結論 在預防主要轉歸方麵,早期介入與延遲性介入沒有顯著差異,但早期介入確實降低了包括死亡、心肌梗死或頑固性缺血在內的複合次要轉歸的發生率,而且在高危病人中優於延遲性介入。
(N Engl J Med 2009;360:2165-75.May 21,2009)(呂國平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