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髒嗜鉻細胞瘤一例

作者:北京協和醫院心內科供稿 程中偉 趙誌勇 方全整理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0-06-03

本期視點

  一例50歲男性患者,陣發性血壓升高2年,每次血壓升高持續20~30分鍾,可自行降至正常,血壓最高達190/120 mmHg。患者24小時尿兒茶酚胺水平明顯升高,但雙側腎上腺超聲和CT檢查未見異常。生長抑素受體顯像示右下縱隔區域生長抑素受體高表達病變,超聲心動圖和CT檢查發現左、右心房間占位性病變,高度懷疑“心髒嗜鉻細胞瘤”。甲狀腺和甲狀旁腺檢查排除了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病(ⅡA型)。冠狀動脈造影結果顯示,腫瘤由右側冠狀動脈和回旋支分支供血。該患者接受了腫瘤切除聯合冠脈旁路移植術,術後病理檢查證實了“心髒嗜鉻細胞瘤”的診斷。隨訪1年後,患者症狀完全消失,24小時尿兒茶酚胺水平恢複正常。本病例提示,對於嗜鉻細胞瘤定性診斷明確,但腎上腺影像學檢查正常者,醫生應考慮患者可能存在罕見的心髒嗜鉻細胞瘤。 

病曆摘要 

  患者男性,50歲,因“陣發性血壓升高2年”入院。 2年前,患者發現血壓升高,最高可達190/120 mmHg,發作時伴有頭痛和心悸,與活動、排尿、體位改變無關,間斷發作,約6~7天發作一次,每次持續20~30分鍾後血壓可自行恢複正常。患者現服用硝苯地平(每次10 mg、每日3次),仍有陣發性血壓升高。 

  患者入院後查24小時尿兒茶酚胺水平顯著升高。雙側腎動脈超聲檢查未見明顯狹窄或異常。腎上腺CT平掃、增強和三維重建檢查未發現異常腫塊。甲狀腺B超檢查示多發囊實性結節。遊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FT3)、遊離四碘甲狀腺原氨酸(FT4)和促甲狀腺激素(TSH)水平正常,甲狀旁腺激素(PTH)、降鈣素(CT)和神經烯醇化酶水平亦正常。生長抑素受體顯像示右下縱隔區域存在生長抑素受體高表達病變,考慮為“副神經節瘤”。胸部CT和心髒超聲檢查示左、右心房間占位性病變。 

  結合臨床考慮,該患者被診斷為“副神經節瘤”的可能性較大,應用酚苄明(每次15 mg、每日3次)治療,血壓穩定於120~130/70~80 mmHg,未再有陣發性血壓升高。 該患者的冠狀動脈造影結果示左、右心房間存在直徑約3 cm的占位,約九成血供來源於右側冠狀動脈分支,其餘血供來自回旋支分支。 隨後,患者在全麻狀態下接受“心髒副神經節瘤切除+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術後病理檢查示病變符合嗜鉻細胞瘤表現。 該患者隨診1年,症狀完全消失,複查24小時尿兒茶酚胺水平處於正常範圍。該患者既往體健,否認高血壓家族史。 

檢查

  入院查體 臥位和立位血壓分別為130/90 mmHg和90/60 mmHg。心率62 次/分,呼吸19次/分,體溫36.3℃。心律齊,未聞及病理性雜音。雙肺呼吸音清,雙下肢不腫。腹軟,無壓痛和反跳痛,上腹部兩側未聞及收縮期雜音,未觸及包塊。 

  影像學檢查  胸部增強CT示右下縱隔區占位,左、右心房之間可見軟組織密度占位影,邊界清晰,大小約為3.4×3.0 cm,輕度不均勻強化(圖1)。

  表1 實驗室檢查結果

表2 臥立位醛固酮試驗結果

圖1 心髒增強CT結果 腫瘤位於左、右心房之間。(RA:右心房,CA:左、右心房間腫瘤,LA: 左心房)。

圖2 冠狀動脈造影結果 腫瘤主要由右側冠狀動脈分支供血。

圖3 冠狀動脈造影結果 腫瘤少部分由回旋支分支供血。

圖4 術後病理檢查結果 嗜鉻粒蛋白A染色陽性(放大倍數×150)。  

  冠狀動脈造影未見左主幹狹窄,前降支中段存在肌橋,收縮期狹窄約為60%,回旋支近段存在斑塊,右側冠狀動脈未見狹窄。左、右心房間可見一個直徑約3 cm的圓形染色影,右側冠狀動脈(圖2)和回旋支(圖3)近段各有一分支供血,約九成血供來源於右側冠狀動脈近段分支。 

  病理檢查  病變符合嗜鉻細胞瘤表現。免疫組化檢查示嗜鉻粒蛋白A(CgA)染色陽性(圖4),突觸素(±),S-100 (+),Melen-A(-),ki-67 指數約為2.9%。 

  實驗室檢查見表1、2。 

診治思維

  醫生在確立診斷前首先應除外繼發性高血壓。常見的繼發性高血壓病因包括以下3類。 

腎實質性高血壓 腎實質性高血壓多數為腎炎或腎盂腎炎等疾病所致,患者血壓升高常出現於腎功能異常情況狀態下,並且多為持續性高血壓,鈣通道阻滯劑治療有效。該患者以陣發性血壓升高為主,否認腎髒疾病史,腎功能正常,鈣通道阻滯劑治療無效,故可除外腎實質性高血壓。 

腎動脈性高血壓 患者上腹部兩側未聞及收縮期血管雜音,腎動脈超聲檢查未見狹窄性病變,可除外腎動脈性高血壓。 

腎上腺性高血壓 腎上腺性高血壓是繼發性高血壓較為常見的原因之一,大多為腎上腺增生或腎上腺瘤分泌異常增多的激素所致。主要包括皮質醇增多症、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和嗜鉻細胞瘤3類。 

皮質醇增多症 該患者24小時尿遊離皮質醇水平正常,並且無向心性肥胖等皮質醇增多證據,故可除外皮質醇增多症。 

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該病的典型表現為高血壓合並低血鉀。輔助檢查示臥、立位醛固酮試驗陽性。該患者血鉀水平正常,臥、立位醛固酮試驗陰性,可除外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

嗜鉻細胞瘤該患者表現為陣發性血壓升高,應高度懷疑嗜鉻細胞瘤的可能性。嗜鉻細胞瘤診斷包括定性和定位診斷兩方麵,並且應行定性,再行定位檢查。

  該患者為陣發性血壓升高,20~30分鍾後血壓可自行降至正常,24小時尿兒茶酚胺水平檢查示去甲腎上腺素水平明顯升高,支持嗜鉻細胞瘤的定性診斷。

  嗜鉻細胞瘤最常見於腎上腺髓質部位,應為定位檢查的首要部位,檢查方法包括超聲和CT等。該患者上述部位均未見異常,考慮為腎上腺外來源。生長抑素受體顯像示右下縱隔區域存在生長抑素受體高表達病變,為定位診斷提供了較大幫助。超聲心動圖和CT的進一步檢查將腫瘤定位於左、右心房之間,支持嗜鉻細胞瘤的定位診斷。因此,心髒嗜鉻細胞瘤的診斷初步成立。

  一旦嗜鉻細胞瘤診斷成立,醫生應考慮到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病ⅡA型(MEN-ⅡA)的可能性。該病為甲狀腺髓樣癌、嗜鉻細胞瘤和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組成的綜合征。

  該患者甲狀腺超聲示囊實性結節,甲狀腺功能正常,甲狀旁腺激素(PTH)和血清鈣水平均正常。因此,甲狀腺髓樣癌和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可除外,MEN-IIA診斷不成立。

  一旦確診嗜鉻細胞瘤,首先考慮外科手術切除治療。

  α受體阻滯劑為首選用藥,可與鈣通道阻滯劑聯合使用控製血壓。在血壓控製基本滿意的情況下,可聯合β受體阻滯劑。值得注意的是,在未(充分)使用α受體阻滯劑前,β受體阻滯劑應禁用,因為單獨使用β受體阻滯劑可使臨床狀況惡化,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在術者切除該患者的心髒嗜鉻細胞瘤之前,須在藥物控製基礎上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以明確腫瘤血供,指導手術方式。術前冠狀動脈造影示右側冠狀動脈和回旋支分支為腫瘤供血。腫瘤切除聯合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後,腫瘤病理檢查明確了心髒嗜鉻細胞瘤的診斷。術後患者在未服用任何藥物的情況下,血壓恢複正常,隨訪1年,無不適主訴。

治療思考 心髒嗜鉻細胞瘤相關知識

  心髒嗜鉻細胞瘤十分罕見,占腎上腺外嗜鉻細胞瘤的1%~2%。診斷包括定性和定位診斷兩部分,定性診斷相對容易。由於缺乏特異性的手段,定位診斷主要依賴多種診斷技術相結合,最終確診須經病理學證實。

定性診斷

  1. 具有心悸、大汗和頭痛等兒茶酚胺分泌增加所致的臨床症狀。

  2. 陣發性或持續性高血壓。

  3. 血或尿兒茶酚胺水平升高,以去甲腎上腺素水平升高為主,而腎上腺素和多巴胺水平大多處於正常範圍。

定位診斷

  一旦定性診斷考慮為嗜鉻細胞瘤,醫生隨即應行定位診斷,通過腹部CT和超聲檢查除外腎上腺以及膀胱和腹主動脈旁等常見部位病變。考慮病變位於心髒時可采用以下定位手段。

  超聲心動圖 在實際臨床工作中,醫生通過超聲心動圖檢查首先發現的病例較少,主要依靠其他方法進行定位診斷。

  碘(131I)-間碘苄胍顯像(131I-MIBG) 有報道稱,131I-MIBG診斷嗜鉻細胞瘤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85%和95%。

  該檢查手段對異位嗜鉻細胞瘤的診斷具有很大的臨床應用價值。

  銦(111In)-奧曲肽受體顯像(111In-OCT顯像):對於131I-MIBG顯像結果陰性的患者,111In-OCT顯像是很好的補充性檢查方法。

  通過與心髒嗜鉻細胞瘤細胞表麵的生長抑素受體結合,結果呈現局部聚集效應。對於分泌型和非分泌型患者,該檢查手段均有助於定位。

  胸部增強CT 胸部增強CT的定位陽性率達100%。有學者認為,131I-MIBG或111In-OCT顯像與胸部增強CT 融合顯像,可對心髒嗜鉻細胞瘤進行更加精確的定位。

  心髒MRI 在心髒嗜鉻細胞瘤定位方麵,MRI優於增強CT。MRI有更優越的組織對比,可從多切麵顯示腫塊結構,沒有離子輻射,並且可以顯示腫瘤與周圍心髒結構的精確關係。

  冠狀動脈造影 心髒嗜鉻細胞瘤是富含血管的腫瘤,冠狀動脈造影可幫助判斷腫瘤的血供來源以及與冠狀動脈的關係,有助於醫生在術前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是必需的術前檢查。

  其他 如靜脈分段取血測兒茶酚胺濃度、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等,也可協助診斷心髒嗜鉻細胞瘤,但多數患者還需要以上檢查手段進一步定位,以便指導手術治療。

  一旦心髒嗜鉻細胞瘤確診後,絕大多數患者需要手術治療。既往研究顯示,心髒嗜鉻細胞瘤的手術切除成功率逾80%。

  心髒嗜鉻細胞瘤無法從病理學角度鑒別良、惡性。惡性心髒嗜鉻細胞瘤的診斷基於以下幾點:發生了遠處轉移(通常是骨轉移)、手術切除時有周圍組織浸潤以及術後複發。

關鍵字:冠狀動脈,心髒,血壓高,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