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視點 一例16歲係統性紅斑狼瘡(SLE)女性,因“左心功能衰竭7個月”入院。心電圖提示下壁、後壁和側壁陳舊性心肌梗死,超聲心動圖提示相應節段室壁運動異常,該患者被疑診為冠狀動脈病變。冠狀動脈CT血管造影和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發現,該患者的左主幹(LM)和三支血管存在狹窄和血管瘤,血管內超聲(IVUS)檢查結果提示動脈內膜明顯增厚的血管炎樣改變。本病例表明,對於存在心電圖缺血性改變、左心室擴大、射血分數(LVEF)降低的年輕SLE患者,除了SLE相關心肌炎外,醫生需要進一步除外冠狀動脈病變所致心肌梗死。
病曆摘要
16歲女性患者,因“反複發熱4年,活動後胸悶氣短7個月”入院。
現病史 4年前患者因淋巴結腫大、發熱、寒戰症狀就診於外院,經淋巴結活檢後,該患者被診斷為“亞急性壞死性淋巴結炎”,接受潑尼鬆治療(20 mg,tid起始用藥,約2個月後減停)。此後,患者體溫降至正常,淋巴結腫大消失。
2年半前,患者再次出現發熱,抗生素治療無效,伴有血白細胞水平降低(2.8~4.5×109/L)。加用激素潑尼鬆治療後,患者的白細胞水平回升,體溫降至正常。潑尼鬆減量至5 mg/d後,患者再次出現高熱,伴有嚴重血小板減少(最低至30×109/L)。抗核抗體(ANA)NC型1:80,抗雙鏈DNA抗體陰性,鹽水可提取性核抗原抗體、抗Sm抗體、抗核RNP和抗SSA抗體均呈陽性。狼瘡抗凝物 (4+),抗心磷脂抗體陰性,β2糖蛋白1抗體IgM 為26.0 IU/ml。 血沉和C反應蛋白(CRP)明顯升高。該患者被診斷為“SLE可能性大”,再次接受足量激素口服治療後,血小板和白細胞水平逐漸恢複正常,體溫降低,激素逐漸減量,1年前停用。
7個月前,患者的活動耐量降低,快走後出現胸悶、憋氣症狀。5個月前,患者突發夜間不能平臥,伴有刺激性幹咳,體力明顯下降,上二樓即感呼吸困難。患者否認有胸痛、口眼幹燥、口腔潰瘍、脫發、光過敏和關節痛等。
患者在前兩年內多次超聲心動圖檢查結果示,左心大小正常,LVEF 59%~64%。近6個月來多次超聲心動圖檢查結果提示,左心室擴大(61~64 mm),LVEF為27%~45%。該患者被診斷為“擴張型心肌病”,接受利尿等治療後症狀緩解。3個半月前,患者口服潑尼鬆60 mg/d,此後,激素緩慢減量,患者體力恢複,可上3~4層樓。
既往史 8年前,患者因高熱、雙側頸部和腹股溝淋巴結腫大以及雙側顴部、足趾部位多發紅色皮疹就診於外院,經頸部淋巴結活檢被診斷為“淋巴結結核”,接受抗結核治療1年半。 患者否認高血壓、高脂血症和糖尿病史,不吸煙,否認心肌病家族史,月經史無特殊。
入院查體 神清,體溫36.8℃,呼吸20次/分,血壓145/88 mmHg。頸靜脈無怒張,雙肺呼吸音清,無幹濕性音。心界向左下方擴大,心率62次/分,心律齊,二尖瓣區可聞及2/6級收縮期雜音。肝脾未觸及。雙下肢不腫,雙側橈動脈搏動對稱,頸部、鎖骨下、髂部和臍周未聞及雜音。
輔助檢查
6分鍾步行試驗 475米,Borg評分為2分。心電圖 竇性心律,Ⅱ、Ⅲ、aVF、V6~V9導聯T波倒置,V8~V9導聯存在病理性Q波(圖1)。
圖1 心電圖檢查結果 竇性心律,Ⅱ、Ⅲ、aVF、V6~V9導聯T波倒置,V8和V9導聯存在病理性Q波。
超聲心動圖 左心增大,以左心室為著。左室舒張末內徑66 mm,左心室收縮功能降低,LVEF 36%。左室後壁和下壁基部、側壁中部變薄無運動,後間隔基部運動減低,下壁基部室壁瘤形成。二尖瓣前後葉稍增厚,未見贅生物。二尖瓣見中量反流束,主動脈瓣、三尖瓣見少量反流。左室鬆弛功能降低(圖2-3)。 IVUS LM、冠狀動脈左前降支(LAD)、回旋支(LCX)和右冠狀動脈(RCA)內膜增厚,符合血管炎改變(圖4)。
心髒磁共振(MRI) 左心增大,二尖瓣和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左室外側壁、下壁變薄,室壁瘤形成。LVEF 25%。左室外側壁、下壁首過灌注減少,延遲掃描見左室多發異常強化,考慮心肌缺血壞死改變(圖5-7)。
冠狀動脈造影 LM開口及遠段管狀狹窄50%,分叉處瘤樣擴張。LAD開口瘤樣擴張,遠段彌漫病變,TIMI 3級血流。LCX開口瘤樣擴張,第一鈍緣支發出後管狀狹窄90%,TIMI 3級血流。RCA全程病變、內膜僵硬,TIMI 3級血流。左室後支開口100%閉塞(圖8)。血管超聲 頸部動脈、鎖骨下動脈、髂動脈、腎動脈和腹主動脈無異常。
冠狀動脈CT血管造影 RCA優勢型,冠狀動脈輕度鈣化。LM管壁不規則,存在30%~40%狹窄,分叉處膨隆。LAD無明確狹窄,中間支可見狹窄。LCX遠段發出鈍緣支後發生狹窄,RCA管壁不規則,多發輕度狹窄,左室後支閉塞可能性大,圓錐支和右室支起始段存在狹窄。冠狀動脈狹窄部位管壁彌漫性增厚、邊緣毛糙、局部鈣化,血管炎性病變不除外。在掃描所見範圍內主動脈無異常,左室外側壁和下壁變薄,強化減低,符合心肌梗死後改變,LVEF 25%,心包有少量積液。
心內膜心肌活檢結果 心肌細胞排列紊亂,心內膜表麵有少量中性粒細胞成團浸潤。心肌細胞肥大,間質增生,未見明確肉芽腫樣結構和小血管炎症。Masson和PTAH染色陽性、剛果紅染色陰性。
實驗室檢查(見表)(略)
本病例特點
1. 年輕女性患者,無動脈粥樣硬化高危因素。
2. 反複發熱4個月,伴血小板和白細胞水平降低,激素治療有效。
3. 曾有抗Sm等多種抗體陽性。
4. 左心增大,LVEF降低,左心功能衰竭。
5. 心電圖和心髒MRI檢查結果提示患者有陳舊性心肌梗死。
6. 冠狀動脈造影和IVUS檢查結果提示LM和三支病變,存在動脈瘤和廣泛性動脈內膜明顯增厚。
7. 心肌活檢未能明確提示某種疾病。
診治思路
關於SLE的診斷思考 雖然根據現有診斷標準,不能完全將該患者確診為SLE。然而,患者反複發熱數年,曾出現皮疹,壞死性淋巴結炎,血小板和白細胞水平降低,激素治療明確有效。ANA、抗核RNP 、抗SSA和抗Sm抗體陽性,不能以感染或其他疾病解釋。因此,經我院免疫科會診後,認為應考慮該患者為SLE。
關於冠狀動脈疾病病因思考 對於左心擴大、LVEF嚴重下降、心力衰竭、心電圖和其他檢查提示陳舊性心肌梗死,而冠狀動脈造影顯示多支血管嚴重彌漫病變者,在病因診斷方麵,醫生須作如下鑒別診斷。
川崎病 急性期主要影響嬰幼兒和兒童,常見於5歲以下患兒,罕有成人病例報道。20%的川崎病患者冠狀動脈可受累,冠狀動脈瘤或擴張多見於冠狀動脈近段,部分病例的血管壁硬化、增厚,導致管腔狹窄、閉塞和血栓形成,誘發心絞痛、心肌梗死或猝死。
該患者的冠狀動脈病變廣泛而彌漫,不符合川崎病冠狀動脈受累特點。此外,該患者在年幼時無發熱、結膜炎、皮疹和淋巴結腫大同期出現的病史,故川崎病診斷依據不足。
大動脈炎 累及冠狀動脈少見,一旦受累,部位常為冠狀動脈開口處,以狹窄病變為主,動脈瘤少見。本例患者除了冠狀動脈開口受累外,三支血管病變呈彌漫性,並且無大動脈炎的其他特征,即主動脈及其主要分支受累。因此,大動脈炎可除外。
韋格納(Wegener)肉芽腫 本病可見於任何年齡的人群。起病伊始為上、下呼吸道黏膜的局限肉芽腫性炎症,逐漸發展為全身壞死性血管炎與腎小球腎炎,可引起心包炎、主動脈瓣關閉不全、主動脈病變、冠狀動脈血管炎和急性心肌梗死等,可有局部室壁運動異常和左室收縮功能減低。本例患者無任何上、下呼吸道受累的症狀和腎炎表現,不符合該病表現。
SLE患者的早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 包括早發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瘤、血栓、痙攣、栓塞和冠狀動脈血管炎。早發動脈粥樣硬化的最常見臨床表現為急性心肌梗死,亦可包括亞臨床型動脈粥樣硬化。
SLE患者的早發動脈粥樣硬化為多因素協同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包括炎症反應、免疫損傷、抗磷脂抗體陽性、長期免疫抑製劑環磷酰胺和糖皮質激素的應用,以及一些傳統危險因素,如血脂異常、高血壓、糖尿病和吸煙等,病變常較為嚴重。
該患者較年輕,無常見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IVUS主要表現為廣泛性動脈壁僵硬,動脈內膜明顯增厚,近端動脈瘤形成,而未能顯示典型動脈粥樣硬化的各種類型斑塊,如軟斑塊的脂質核心影像。因此,該患者的冠狀動脈病變不能以動脈粥樣硬化完全解釋。
冠狀動脈血管炎 SLE偶可合並冠狀動脈血管炎,常合並動脈瘤。
本病例雖然缺乏確切的病理結果,但影像學表現符合血管炎特點,即整個動脈壁內膜明顯增厚,同時合並動脈瘤,而缺乏動脈粥樣硬化的典型斑塊特點。
診斷SLE合並冠狀動脈血管炎。
根據上述分析,對於本例患者,醫生可考慮冠狀動脈血管炎的診斷。
冠狀動脈血管炎還可以見於其他多種疾病,如大動脈炎、巨細胞動脈炎、結節性多動脈炎、川崎病、Wegener肉芽腫、變應性肉芽腫血管炎綜合征(Churg-Strauss)和科幹(Cogan)綜合征。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與冠狀動脈血管炎
雖然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與冠狀動脈血管炎的臨床表現相似,但治療原則不同,因此有必要進行區分(表2)。
對於SLE合並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除了予以冠心病二級預防外,應合理使用免疫抑製劑,避免長期大量使用激素,羥氯喹可調節血脂水平。
目前,SLE合並動脈粥樣硬化的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經驗有限。研究表明,SLE合並冠心病的患者在血管重建術後,血管再狹窄率高於非SLE患者。
對於SLE合並冠狀動脈血管炎的患者,需要予以強化免疫抑製劑和激素治療,控製SLE活動,羥氯喹可降低血栓事件發生風險。此外,華法林和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藥物對降低動脈瘤內血栓風險有效,介入治療此病的經驗缺乏。
(欲了解全文內容,請詳見《中國醫學論壇報》2010年36卷22期。)
關鍵字:反複發熱、胸悶氣短、係統性紅斑狼瘡(SLE)、淋巴結結核、擴張型心肌病、陳舊性心肌梗死、SLE合並冠狀動脈血管炎、強化免疫抑製劑、羥氯喹、華法林、阿司匹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