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澱粉樣變一例

作者:北京協和醫院心內科供稿 程中偉 方全整理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0-07-01

  本期視點

  青年男性,以“心悸、胸悶伴雙下肢浮腫”為主要表現。輔助檢查證實該患者存在多漿膜腔積液,積液性質為漏出液,超聲心動圖(ECHO)顯示巨大雙房、室間隔和左室壁增厚,呈限製性舒張功能障礙。心髒磁共振(MRI)檢查可見心房壁和心室呈延遲釓顯像,最終心內膜心肌活檢證實為心肌澱粉樣變。此外,該患者因肺栓塞和持續室性心動過速導致意識喪失,經抗凝治療有效,隨後接受埋藏式心律轉複除顫器(ICD)置入治療。該病例提示,對於多漿膜腔積液伴心室肥厚的青年患者,當檢查結果提示限製性心肌病時,醫生應考慮到浸潤性心肌病的可能性,特別是心肌澱粉樣變。釓顯像延遲對診斷有一定的價值,心肌心內膜活檢則可確診。

  病曆摘要

  35歲男性患者,主因“心悸、胸悶伴雙下肢浮腫5年,加重半年”入院。5年前患者出現發作性心悸、胸悶伴雙下肢輕度可凹性浮腫,無胸痛、暈厥、尿量減少症狀,休息可緩解。動態心電圖檢查顯示持續性心房顫動,平均心率為98次/分。ECHO顯示室間隔中下段、左室前壁、側壁和心尖部不均勻性增厚,心肌回聲稍增強,左房前後徑為61 mm,中等量心包積液,左室射血分數(LVEF)為64%。冠狀動脈造影示血管和左室流出道壓力正常。該患者被診斷為“肥厚性心肌病(非梗阻型)”,經維拉帕米、鹽酸曲美他嗪和呋塞米治療後,症狀可部分緩解。

  4年後該患者逐漸出現活動耐量下降,僅能平地行走20米,伴夜間不能平臥、雙下肢浮腫加重和腹脹。腹部超聲示淤血性肝大、脾腫大和腹水。ECHO示雙房明顯增大(左、右房大小分別為90×63 mm和100×79 mm,圖1)、左室壁輕度增厚(12 mm),肺動脈收縮壓增高(52 mmHg),中等量心包積液,下腔靜脈增寬達35 mm,LVEF為67%。胸部X線和CT檢查結果示心影增大,右側胸腔積液。

  血心肌酶水平正常,N末端腦鈉肽前體為3309 pg/ml(正常值為0~125 pg/ml)。血沉為2 mm/h(正常值為0~20 mm/h),抗酸杆菌皮試結果為陰性。心包開窗引流為黃色心包積液,黎氏試驗陰性,無心包增厚。心包病理檢查示心包纖維性壁樣結構,覆單層上皮,間質局灶膠原化及變性。該患者的入院診斷為“限製性心肌病”。

  入我院後患者在入我院後接受了一係列的檢查,結果如下。腹壁脂肪活檢剛果紅染色結果為陰性。骨髓塗片和活檢大致正常。全身骨γ掃描未見骨骼破壞。患者因出現間斷咯鮮血而接受肺灌注顯像檢查,結果示雙肺野內放射性分布不均勻,右肺下葉前、後、外基底段可見異常放射性減低區,通氣顯像示雙肺野內放射性分布欠均勻,灌注區域明顯改善,提示肺通氣和灌注顯像不匹配,高度懷疑肺栓塞。患者經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療後,胸悶和憋氣症狀減輕。

  11天後患者在如廁時突發意識喪失,大動脈搏動消失,心電監測提示室性心動過速,心率為170次/分。患者即刻接受了心肺複蘇術,搶救成功。此後,患者接受了心內膜下心肌活檢,結果示剛果紅染色陽性,偏光顯微鏡下可見蘋果綠雙折射,確診為心肌澱粉樣變性。次日,該患者接受了ICD置入治療。

  既往史 該患者既往體健。其1個表兄在年幼時猝死,具體情況不詳。

  入院查體 體溫36.5℃,血壓為88/64 mmHg。頸靜脈充盈,右下肺呼吸音減低、叩診濁音。心界向左側擴大,心率為92次/分,律不齊,心音強弱不等,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雜音。腹部膨隆,無壓痛,移動性濁音陽性,肝劍下10 cm,下肢存在中度可凹性浮腫。

  影像學檢查

     圖1 心尖四腔心切麵ECHO 結果提示巨大左房(LA)和右房(RA)。左室(LV)和右室(RV)腔無擴大,室間隔增厚。

    圖2 心髒MRI結果 結果提示巨大LA和RA,LV和RV腔無擴大,室間隔和左室壁增厚。

  圖3 心髒MRI結果 結果提示,LV壁多發斑片狀釓延遲增強,整個LA壁釓延遲增強。 ▲ 所示為釓延遲增強區域。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 白細胞7.67×109/L,中性粒細胞比例為69.3%,血紅蛋白137 g/L,血小板84×109/L;血白蛋白22 g/L。肝腎功能結果正常。 血氣分析 PH值7.42,血氧飽和度97%,氧分壓91 mmHg,二氧化碳分壓23 mmHg。結核杆菌抗體陰性。胸腔穿刺引流結果:黃色胸腔積液、黎氏試驗陰性。其他 C反應蛋白和免疫球蛋白水平正常。抗核抗體譜和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檢測結果均為陰性,甲狀腺功能檢查結果正常。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係列腫瘤標誌物(CA199、CA242和CA50)檢查結果均為陰性。血蛋白電泳、血和尿免疫電泳結果均為陰性。

  診斷  心肌澱粉樣變

       診治思路  

       該患者為青年男性,病程5年,以胸悶和雙下肢浮腫為主要表現入院。查體血壓偏低、頸靜脈充盈、心界向左側擴大、肝髒腫大,腹部移動性濁音陽性,存在多漿膜腔積液,心包和胸腔積液均為漏出液。超聲心動圖(ECHO)和心髒磁共振檢查示巨大左、右心房,心室壁輕度增厚,左心室收縮功能正常,舒張功能下降。

  冠狀動脈造影除外了冠心病。結核、免疫指標和腫瘤係列篩查結果均為陰性。因此,該患者的診斷為限製性心肌病的可能性較大。然而,該患者的心肌輕度肥厚,且心髒磁共振檢查結果提示左室壁多發斑片狀釓延遲顯像,可能存在浸潤性心肌病。心肌心內膜活檢剛果紅染色結果確診了心肌澱粉樣變。 腹壁脂肪活檢剛果紅染色結果為陰性,骨髓塗片和活檢大致正常,血和尿單克隆輕鏈正常,全身骨掃描未見骨骼破壞。因此,可除外此病例合並多發性骨髓瘤的可能性。

  心肌澱粉樣變的分型 心肌澱粉樣變分為以下5種類型。

  1. 原發型心肌澱粉樣變(輕鏈型)為最常見的心肌澱粉樣變,是由於單克隆輕鏈(λ或κ)濃度增高所致,該患者的血和尿無單克隆輕鏈增高,骨髓漿細胞形態和比例正常,因此可除外該病。

  2. 繼發型心肌澱粉樣變是由澱粉樣A蛋白在心肌沉積所致的一類疾病,非常少見,主要繼發於慢性感染、腫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該患者已經除外了上述疾病,因此可除外繼發型心肌澱粉樣變。

  3. 老年性心肌澱粉樣變是由於甲狀腺素轉運蛋白(TTR)在心肌異常沉積所致,主要見於80歲以上患者,60歲以下罕見。本患者年僅35歲,因此不考慮老年性心肌澱粉樣變的診斷。

  4. 血透相關性心肌澱粉樣變見於長期血透患者。由於透析不能清除血液中的β2微球蛋白,異常升高的β2微球蛋白沉積在心髒導致該病形成。該患者無血透史,因此可除外該病。

  5. 遺傳性心肌澱粉樣變相對常見於青年人,是由於編碼TTR基因突變,導致功能異常的TTR在心髒沉積所致。根據該患者的病史,遺傳性心肌澱粉樣變的可能性極大,進一步的TTR基因檢查有助於明確病因學診斷。

  心肌澱粉樣變並發症的診治

  心肌澱粉樣變可導致心力衰竭、猝死和血栓栓塞等並發症。既往研究發現,心肌澱粉樣變患者,特別是合並心房顫動者,其心腔內血栓形成率較高,抗凝治療具有保護作用。

  該患者在住院期間咯鮮血,同時存在巨大雙房和持續心房顫動,肺通氣-灌注顯像提示肺栓塞高度可疑,經抗凝治療後,患者的胸悶等臨床症狀減輕,因此肺栓塞診斷成立。該患者應堅持長期華法林抗凝治療,以使國際標準化比值(INR)達到2~3為宜。

  該患者在住院期間突發意識喪失,大動脈搏動消失,心電監護明確室性心動過速,經心肺複蘇成功。結合心肌澱粉樣變的基礎疾病,依據2008年美國心髒學會/美國心髒病學會/美國心律學會(AHA/ACC/HRS)ICD置入指南,該患者需要接受ICD置入治療二級預防(I類指征)。

  心肌澱粉樣變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發作時多為電-機械分離,ICD放電治療成功率較低,預後不良,即使置入了ICD,仍有較高的猝死風險。

  本病例啟示

  該患者以多漿膜腔積液、巨大雙房、輕度心室肥厚和左室限製性功能障礙為特點,最終心肌活檢結果確診了心肌澱粉樣變。對於臨床初診為限製性心肌病的患者,臨床醫生應考慮到浸潤性心肌病(以澱粉樣變最為常見)的可能性,特別是合並心室肥厚者,心肌活檢結果可以確診。除此之外,以下線索高度提示心肌澱粉樣變的可能性。

  1. 患者存在進行性難治性心力衰竭或不明原因的多漿膜腔積液。

  2. 左室肥厚伴心電圖低電壓。

  3. 左室壁均勻肥厚伴室壁活動彌漫性減低。

  4. 既往高血壓者血壓正常化或進行性血壓下降。

  5. 心電圖示病理性Q波,而冠狀動脈造影除外血管病變者。

關鍵字:心悸、胸悶、雙下肢浮腫、限製性心肌病、肺栓塞、持續室性心動過速、心肌活檢、釓顯像延遲、心肌澱粉樣變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