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不能隻看化驗單

作者:徐李燕 來源:生命時報 日期:13-02-20

  編者的話:血脂檢測已經成為體檢的必查項目。血脂報告中的諸多指標該怎麼看?這些箭頭上上下下,如何才算異常?本期,本版邀請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心內科副主任劉建平、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李清帶領廣大讀者,走近高脂血症

  診斷

  不能隻看化驗單

  血漿中的脂類統稱為血脂,是供應體內能量的物質,主要由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構成。膽固醇又分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等。

  隨著生活水平的改善,血脂異常(俗稱高脂血症)的患病率越來越高。通常,血脂檢查的化驗單上列有4個指標: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TG)。它們主要用於診斷以下4種高脂血症。

  高膽固醇血症:總膽固醇含量增高,超過5.72毫摩爾/升,而甘油三酯含量正常,即<1.70毫摩爾/升。

  高甘油三酯血症:甘油三酯含量增高,超過1.70毫摩爾/升,而總膽固醇含量正常,<5.72毫摩爾/升。

  混合型高脂血症: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增高,即總膽固醇超過5.72毫摩爾/升,甘油三酯超過1.70毫摩爾/升。

  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膽固醇)含量降低,<1.0毫摩爾/升。

  誘發高脂血症的原因多種多樣。第一,基因決定,尤其是原發性的高脂血症。第二,其他疾病繼發的,如肥胖、糖尿病、甲狀腺功能減低、腎病綜合征以及使用特定藥物等,都可能誘發高脂血症。第三,吸煙、過多食用高糖高脂食物,都可能導致膽固醇或甘油三酯升高。

  需要提醒的是,有些人看到化驗單中上上下下的“箭頭”,就以為是高脂血症,然後大量用藥,還有人覺得隻要不出現箭頭,就是正常。這些都是誤區。

  已有冠心病或糖尿病,或已經發生過心肌梗死、腦卒中者,被視為控製血脂的高危人群。其血脂治療值和目標值更嚴格,不能僅靠化驗單顯示的正常值來判斷。40歲以上男性、絕經女性、肥胖、有黃色瘤、有血脂異常及心腦血管病家族史者,也屬於“防控重點人群”,其診斷標準也應更嚴。

  因此,每個人情況不同,診斷高脂血症的標準也不一樣。患者應該在心內科、內分泌等專科醫生指導下,進行風險分層,即分為低危、中危、高危和極高危患者。所謂“極高危”,是指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冠心病或腦卒中伴有糖尿病者;高危患者是指冠心病,和其他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如腦卒中、外周血管疾病等。▲

  預防

  飲食調整是基礎

  飲食和生活方式調節,是預防血脂過高,也是高脂血症治療的基礎。一旦被診斷為高脂血症,首先要問問自己:“我的飲食是否合理、規範?”患者應限製高脂食物,嚴格選擇膽固醇含量低的食品,如蔬菜、豆製品、瘦肉、海蜇等,尤其是多吃含纖維素多的蔬菜,以減少腸內膽固醇吸收。

  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患者應控製體重。這類患者要在醫生指導下逐步減輕體重,每月減1—2公斤為宜。同時堅決做到戒煙限酒。

  高膽固醇血症患者要注重睡眠。美國《睡眠》雜誌曾有報道指出,青少年睡眠時間不夠和成年後高膽固醇血症有關。該研究調查了全美1.4萬多名7—12歲的青少年,並追蹤他們到18—26歲。調查發現,青春期每日睡眠時間若能增加1小時,可以減少成年後患高膽固醇血症的風險約17%左右。

  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預防需關注四個方麵。1.少吃糖。糖可以在肝髒中轉化為內源性甘油三酯,提升血漿中甘油三酯的濃度;2.少喝酒。飲酒對甘油三酯水平也有明顯影響。對敏感的人,即使喝中等量的酒都可引起高甘油三酯血症;3.慎重吃藥。很多藥物可減輕或加重高甘油三酯血症,如含有雌激素的避孕藥;4.加強運動。習慣靜坐的人,體內甘油三酯濃度比堅持體育鍛煉者要高。加強鍛煉,不僅能增加熱能消耗,還可以增強機體代謝,提高體內某些酶,尤其是脂蛋白酯酶活性,有利於運輸和分解甘油三酯,降低血脂。人們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有氧運動,如慢跑、騎自行車、體操、太極拳、氣功、遊泳等。運動時,要控製好強度。一個簡單的判斷標準,就是運動時心率為本人最高心率的60%—70%,一般40歲心率控製在140次/分;50歲130次/分;60歲以上120次/分以內為宜。每次運動時間在30—40分鍾,每周三四次。

  預防混合型高脂血症要重視飲食調整。除了定期監測血脂水平,患者還要堅持低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改變做菜方式,以蒸煮、涼拌為主,少吃煎炸食品。▲

  達標

  控血脂有三把尺子

  歐美和我國的血脂異常防治指南都明確提出,降血脂的首要目標,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

  在此前提下,臨床上有3把控製血脂的尺子。第一把尺子用於既無冠心病和全身其他部位動脈粥樣硬化,又不存在冠心病危險因素者,其血脂的達標值應為,總膽固醇<5.72毫摩爾/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3.64毫摩爾/升。冠心病危險因素包括:年齡(男≥45歲、女≥55歲),高血壓病史,吸煙,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過低(<1.04毫摩爾/升),家族中有55歲以下男性直係親屬或65歲以下女性直係親屬患冠心病史等。危險因素越多,發生冠心病和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就越高。

  第二把尺子用於沒有冠心病和動脈粥樣硬化,但存在冠心病危險因素者,其總膽固醇<5.2毫摩爾/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3.12毫摩爾/升。

  第三把尺子用於已患有冠心病或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者,總膽固醇<4.68毫摩爾/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2.60毫摩爾/升。

  至於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控製標準,由於研究還不深入,國內暫時統一為甘油三酯<1.7毫摩爾/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04毫摩爾/升。

  在控製飲食1—2個月後,如果不能有效降低血脂,則應在專業醫生指導下,正確選擇藥物調脂。他汀類藥物、貝特類藥物、膽酸螯合劑、煙酸等,都是常用的血脂調節藥物。

  用藥4—8周後要複查肝功能和血脂,如能達到治療預期,可改為每6—12個月複查一次。若複查不理想,則應調整劑量或換藥,4—8周再複查。若能夠達標,則延長為每6—12個月複查一次。

  需要提醒的是,藥物治療時,要監測不良反應,包括肝、腎功能、血常規,必要時測定肌酸激酶。▲

關鍵字:高脂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膽固醇血症,患者,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