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T&CHTV 文獻精粹】
導語:本文深入探討了心髒CT成像技術的最新進展,如何超越傳統的冠狀動脈解剖評估,揭示心髒疾病更為複雜的功能性與結構性特征。通過先進的影像學標誌物,為臨床醫生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診斷信息,推動了個性化醫療策略的發展,有望在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識別與幹預中發揮重要作用。
心血管疾病作為全球主要死因之一,其早期診斷與精準治療一直是醫學研究的重點。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飛速發展,心髒CT造影(CCTA)已成為排除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CAD)的重要非侵入性工具。然而,傳統的CCTA主要關注冠狀動脈的解剖結構,對病變的功能性評估相對不足。
2024年3月,La Radiologia Medica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Imaging biomarkers in cardiac CT: moving beyond simple coronary anatomical assessment”的文章,該研究通過開發新型的心髒CT成像生物標誌物,推動了CCTA從單一的解剖學評估向功能性和風險分層的多維度評估轉變,為心血管疾病的個體化治療提供了新視角。
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索心髒CT成像生物標誌物在評估冠狀動脈疾病嚴重性和動脈粥樣硬化負擔中的作用。研究納入了大量患者,通過心髒CT造影技術對患者進行分組評估,包括冠狀動脈鈣化評分(CAC)、節段受累評分(SIS)、節段狹窄評分(SSS)以及Leaman評分等多個維度的定量分析。此外,研究還利用了最新的硬件和軟件技術,如人工智能(AI)工具,以提高圖像質量並增加CAD特征的可檢測性。
研究結果
冠狀動脈鈣化評分(CAC)的臨床意義
研究中,冠狀動脈鈣化評分作為評估CAD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其數值與心血管事件風險的關聯性得到了進一步的驗證。具體而言,Agatston評分(AS)能夠量化冠狀動脈內的鈣負荷,為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分層提供了有力依據。研究指出,無鈣化與極低的阻塞性CAD發生率和MACE風險相關,強調了在穩定和急性胸痛患者中,鈣化評分在避免額外下遊檢測中的潛在作用。
心髒CT成像生物標誌物的多維度評估
心髒CT不僅在冠狀動脈狹窄的檢測上發揮作用,更通過如節段受累評分(SIS)和節段狹窄評分(SSS)等生物標誌物,為CAD的全麵評估提供了新的視角。這些評分係統通過量化冠狀動脈各節段的病變程度,為臨床決策提供了更為細致的風險分層工具。特別是SIS和SSS在預測MACE方麵的獨立預測價值,為非阻塞性CAD患者的管理提供了新的策略。
心髒CT血流儲備分數(FFR-CT)的應用
FFR-CT的引入,標誌著心髒CT從結構性評估向功能性評估的重要轉變。通過計算流體動力學(CFD)或機器學習(ML)算法,FFR-CT能夠預測冠狀動脈狹窄對血流動力學的影響,其準確性與侵入性FFR相比毫不遜色。研究中FFR-CT的診斷性能,尤其是在區分臨界病變方麵的表現,為臨床醫生在決定是否進行介入治療時提供了重要參考。
心肌灌注成像與心肌纖維化評估
心髒CT的另一項突破是心肌灌注成像技術,它通過評估心肌對造影劑的分布,揭示了心肌缺血的存在。此外,心髒CT在心肌纖維化評估方麵也展現出巨大潛力,通過延遲期增強成像(LIE)技術,能夠識別心肌組織的纖維化區域,為心髒疾病的病因學研究和治療響應評估提供了新的途徑。
總結
本研究通過對心髒CT成像生物標誌物的深入分析,不僅提高了對CAD病理生理機製的理解,而且為臨床實踐提供了更為精準的診斷和治療工具。特別是在個體化醫療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這些生物標誌物的發現和應用,為實現針對不同患者特點的定製化治療方案提供了可能。此外,隨著AI和機器學習技術在醫學影像領域的應用,也為未來心血管疾病的智能化診斷和治療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Cundari G, Marchitelli L, Pambianchi G, et al. Imaging biomarkers in cardiac CT: moving beyond simple coronary anatomical assessment[J]. Radiol Med. 2024 Mar;129(3):380-400. doi: 10.1007/s11547-024-01771-5.
“醫學論壇網”發布醫學領域研究成果和解讀,供專業人員科研參考,不作為診療標準,使用需根據具體情況評估。
編輯:薄荷
二審:清揚
三審:碧泉
排版: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