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T&CHTV 文獻精粹】
導語:本文深入探討了脈衝場消融技術在處理心髒內難以觸及靶點方麵的潛力,為提高消融治療的成功率與安全性提供了新的科學依據,這項研究不僅推動了心髒電生理學的發展,更為臨床治療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和指導。
心髒室性心律失常的消融治療一直是心血管醫學領域的一個挑戰,尤其是對於那些難以觸及的心室內靶點。傳統的射頻消融技術在處理深部心肌內靶點、移動的腔內結構以及穿透瘢痕化心肌時存在局限性。
2024年6月,Circulation: Arrhythmia and Electrophysiology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Preclinical Study of Pulsed Field Ablation of Difficult Ventricular Targets: Intracavitary Mobile Structures, Interventricular Septum, and Left Ventricular Free Wall”的文章,為這一難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脈衝場消融(PFA)作為一種新興的非熱消融技術,以其獨特的機製和潛在的優越性,正在心髒電生理領域引起廣泛關注。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一項前臨床試驗研究,旨在評估脈衝場消融技術在消融心室內難治性靶點方麵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研究共納入14隻約克豬,分為2天(n=10)、7天(n=2)和21天(n=2)的存活期。試驗使用了一種格子尖端導管(Sphere-9; Medtronic),在全身麻醉下,通過經股靜脈途徑將導管放置於右心室或左心室,並在電解剖圖、透視和心腔內超聲心動圖的引導下,對豬心室進行雙相單極PFA。
研究結果
心腔內結構消融的高效性
在對心腔內結構如乳頭肌(PMs)的消融中,脈衝場消融(PFA)顯示出了高效性。研究中,13個乳頭肌接受了3至5次重複的5.5秒PFA治療,其中9個在2天、7天和21天的存活期後進行了評估。結果顯示,穩定接觸下的平均損傷尺寸為長18.3±2.4 mm、寬15.3±1.5 mm、深5.8±1.0 mm。這些損傷在長期觀察中顯示出均勻的纖維化變化,沒有導致二尖瓣反流,表明了PFA在消融難以觸及結構方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心外膜消融的深度與安全性
心外膜消融方麵,研究通過經心房途徑成功獲得心外膜通道,並在7隻動物中創建了12個單極心外膜損傷。這些損傷的平均尺寸為長30.4±4.2 mm、寬23.5±4.1 mm、深9.1±1.9 mm,顯示出PFA在心外膜消融中的深度潛力。此外,研究中觀察到的心外膜損傷沒有對冠狀動脈造成顯著影響,這進一步證實了PFA技術的安全性。
雙極PFA在穿透性損傷中的優勢
雙極PFA技術在室間隔和左心室遊離壁的應用中,成功創建了18個損傷,其中15個完成了評估。這些損傷的平均尺寸為長29.6±5.5 mm、寬21.0±7.3 mm、深14.3±4.7 mm,且87%的損傷達到了穿透性。這一結果顯著優於單極心外膜損傷的穿透性(20%),突顯了雙極PFA在創建深部和穿透性損傷方麵的巨大潛力。
MRI在損傷評估中的應用
通過心髒磁共振成像(MRI)對損傷進行評估,研究中11個損傷均顯示出強烈的晚期釓增強,證實了MRI在損傷邊界識別和深度測量中的準確性。MRI測量的損傷深度與屍檢測量結果高度相關(r=0.88),這為PFA損傷的非侵入性評估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總結
本研究對PFA技術在心髒室性心律失常消融中進行了深入探索,研究表明,PFA不僅能夠有效消融固定的心外膜靶點,還能對移動的腔內結構進行有效消融,這在傳統的射頻消融中是難以實現的。此外,研究還發現,通過雙極PFA技術,可以實現心室壁的穿透性損傷,這對於治療某些難以用傳統方法治療的室性心律失常具有重要意義。盡管本研究是在健康動物模型上進行的,但其結果為將來在人類患者中應用PFA提供了有力的前臨床證據,並為心髒電生理學領域帶來了新的治療策略。
參考文獻
Nies M, Watanabe K, Kawamura I, et al. Preclinical Study of Pulsed Field Ablation of Difficult Ventricular Targets: Intracavitary Mobile Structures, Interventricular Septum, and Left Ventricular Free Wall[J]. Circ Arrhythm Electrophysiol. 2024 Jun;17(6):e012734. doi: 10.1161/CIRCEP.124.012734.
“醫學論壇網”發布醫學領域研究成果和解讀,供專業人員科研參考,不作為診療標準,使用需根據具體情況評估。
編輯:薄荷
二審:清揚
三審:碧泉
排版: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