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ICD對猝死的一級預防作用
ALTITUDE研究
心髒性猝死(SCD)已成為嚴重威脅國民健康的公共衛生問題。目前,埋藏式心律轉複除顫器(ICD)仍然是預防SCD的主要有效手段。除了可對已發生心髒驟停和持續性室性心動過速者進行二級預防外,ICD在猝死一級預防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ALTITUDE研究(一項隊列研究)意義如下。
1.進一步證實了ICD在SCD一級預防中的重要性,研究結果支持在心力衰竭高危患者中應用ICD進行SCD一級預防。
2. ICD不適當放電仍然是一個嚴重的臨床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以減少ICD不適當放電的發生。
3. 該研究反映了目前器械治療技術和病例選擇方麵的進步,特別是應用遠程監測係統經互聯網傳輸置入器械參數和臨床症狀等技術,將極大提高對患者的隨訪效率和診治效果,這也是未來心髒器械治療的發展方向之一。
MADIT-Ⅱ研究
MADIT-Ⅱ研究(多中心研究)結果具有以下重要意義。
1. ICD治療可使患者得到長期生存獲益,進一步改善ICD一級預防的費效比。
2. ICD長期生存獲益在未出現心力衰竭臨床症狀和心力衰竭病情未惡化的患者中更為明顯,提示聯合應用心髒再同步治療(CRT)可避免心力衰竭惡化,可能會進一步增加ICD生存獲益。
3. 對於雙腔ICD程控為右心室備用起搏的患者,ICD生存獲益進一步增加,應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展望器械治療新技術
因為潛在的電磁幹擾可能會導致起搏器功能障礙,關於新型起搏係統(EnRhythm MRI)研究結果的公布,為置入起搏器的患者安全接受磁共振檢查提供了臨床證據。
雖然EnRhythm MRI新型起搏係統尚未獲得美國FDA批準,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置入起搏器的患者接受磁共振檢查將不再是禁忌。
皮下ICD的主要優勢為,可避免經靜脈置入導線的近遠期並發症,並且置入過程無需在X線透視下進行。這為避免經靜脈置入ICD可能發生的並發症和X線暴露提供了一種有希望的替代方法。
鏈接
相關研究簡介及國外專家點評
1 ALTITUDE研究結果顯示,接受ICD治療者的5年生存率為91.8%,高於以往研究。
[國外專家說] 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萊斯莉(Leslie)教授指出,該研究激發研究者重新思考ICD和具有ICD功能的心髒再同步(CRT-D)治療的價值和花費。
談到該研究中接受ICD治療者的生存率超越以往研究,Leslie教授解釋道,部分原因在於受試人群不同,另外,現代遠程檢測係統可密切監測接受心髒置入器械治療患者的體重、血壓和症狀變化,為進一步有效幹預治療提供了便利。
2 MADIT-Ⅱ研究隨訪8年結果顯示,缺血性左室功能不全患者接受ICD治療,可挽救1.2個生命年。
[國外專家說]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伊蘭(Ilan)教授指出,在MADIT-Ⅱ研究8年隨訪結果揭曉前,患者仍被告知,根據臨床研究結果,心髒置入器械價格昂貴,在置入後可能僅會帶來2~3年的生存獲益,每例ICD治療可挽救經治者0.2個生命年。然而,MADIT-Ⅱ研究8年隨訪結果將“0.2”的第1位數字改寫成了“1”。
更有驚喜,以往ICD治療3.5年挽救1個生命年需要花費23.5萬美元,而根據MADIT-Ⅱ研究8年隨訪結果,費用減少至5萬美元,由此看來,ICD“省錢又救命”。
3 一項全球隨機臨床研究發現,置入EnRhythm MRI新型起搏係統的患者在接受磁共振檢查時,無不良事件發生。
[國外專家說] 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布魯斯(Bruce)教授認為,美國FDA明確指出,對接受傳統起搏器治療者進行磁共振檢查是非常不安全的。在此過程中,起搏器導線頭端的溫度相當高,可達到80℃,足以完成一次很好的小範圍消融治療。
近年來接受起搏器治療的心髒病患者越來越多,同時,磁共振是一項很有價值的影像學檢查手段。該研究可能有助於解決起搏器置入與磁共振檢查無法同時進行的“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難題,但目前對於該研究結果仍應持謹慎態度。
4 一項研究發現,在識別心室顫動方麵,皮下ICD可與傳統ICD相媲美,室顫轉複有效率達98%。
[國外專家說] 新西蘭克賴斯特徹奇大學伊恩(Ian)教授指出,該研究為首項在真實世界中對皮下ICD治療進行評估的研究。隨後,美國FDA將在300例患者中進一步評估該治療手段的作用。(劉屹)
新聞縱覽
睡不好,小心血壓升高!
一項美國研究對CARDIA研究(年輕成人冠脈風險進展研究)中578例33~45歲非洲裔美國人和白人進行分析後發現,睡眠持續時間較短和睡眠維持較差,可預測5年間收縮壓(SBP)和舒張壓(DBP)顯著升高以及SBP和DBP水平不良改變。此外,睡眠持續時間較短還可顯著預測高血壓事件發生率增加。即使在校正16項協變量後,睡眠與血壓的相關性未受到明顯影響。
該研究發表於《內科學文獻》[Arch Intern Med 2009, 169(11): 1055]。
鏈接
美國芝加哥大學克裏斯滕(Kristen)教授指出,既往研究提示睡眠質量較差與血壓升高有一定關係,但這些研究通常來自短期實驗室研究,並且根據受試者自我報告的睡眠質量來評估長期睡眠狀況,均具有一定局限性。該研究采用了特殊設計的腕帶(wrist band)來評估真正意義上的睡眠持續時間和睡眠質量。
腕帶怎麼評估睡眠?
這種腕帶通過傳感器記錄30秒內的腕部活動,以判斷受試者處於睡眠或清醒狀態,並以多道睡眠描記術這種評估睡眠持續時間和質量的良好方法加以驗證。
每天至少要睡7小時!
美國芝加哥大學科恩遜(Knutson)教授提出,每天應至少保證7小時的睡眠時間。
該研究發現,高血壓不良作用與睡眠質量欠佳這種新型潛在的危險因素相關,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下一步幹預研究旨在評估高血壓患者的睡眠狀況改善與血壓改善的關係。 (劉屹)
中國首個慢性疾病研究中心成立
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心肺血液研究所(NHLBI)和美國聯合健康集團共同出資讚助,中國首個國際慢性疾病防治卓越中心於2009年6月8日建立。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慢性疾病已經成為當今中國的主要健康威脅。建立該卓越中心的目的旨在提高中國對心腦血管疾病和其他常見慢性疾病的預防和控製工作。卓越中心坐落於中國喬治中心內,並將與北京大學醫學部展開密切合作。
研究項目將包括一個大規模旗艦式“中國農村地區健康行動”,主要針對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展開研究與幹預。其他一係列與慢性疾病防控有關的項目包括煙草控製、降低食鹽攝入量、肥胖和女性心髒健康。
“慢性疾病給中國帶來的負擔將不斷加重,開展高質量的研究和促進健康水平的提高是當務之急”,中國喬治中心主任武陽豐教授說,“卓越中心的研究將為中國的醫療衛生工作者和決策者製訂最佳慢性疾病防控策略提供可靠、全新的科學依據”。(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