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與創新:葛均波教授談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的發展與未來

作者:醫學論壇網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24-03-29

第二十七屆中國醫師協會介入心髒病學大會(CCIF2024)暨第十三屆中國胸痛中心大會(CCPCC 2024)於3月28-31日在廣州越秀國際會議中心盛大召開。本次會議將係統展示領域內最前沿、最先進、最具引領性的理念、技術和設備,並以心血管患者全生命周期、全流程管理為目標,多維度引領學科發展方向。

會議召開前,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百姓健康頻道(CHTV)&醫學論壇網有幸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教授,就泛血管疾病管理等問題請教權威專家的意見。

葛均波院士

泛血管疾病的概念、發展與實踐

CHTV:自2020年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徐彙醫院正式啟動全國首家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以來,目前已有155家醫療機構開始建設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您認為泛血管疾病的診療模式有何先進之處?未來將如何進一步發展這一模式?

葛均波院士:

心血管疾病在我國正以爆發式的速度增加,我們看到的腦中風、心肌梗死、心衰以及周圍血管疾病,這些都與動脈粥樣硬化有關,還有腎功能疾病、眼底疾病等。以前,病人的就診模式是針對不同的症狀去不同的科室,比如腦中風去神經科,心肌梗死去心髒科,周圍血管疾病去血管外科等。

2015年,我和我的同事們討論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心腦血管疾病會有這樣的爆炸式增長?如果深入分析,會發現這些疾病實際上是同一種疾病的不同表現,而且這個疾病可能已經發展了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它在一個特定時刻突然表現為血管的閉塞和嚴重狹窄,導致相關組織缺血、缺氧甚至壞死。

因此,同年,我們就提出了泛血管疾病的概念,並強調了上遊幹預和早期預防的重要性。雖然當時這個概念並沒有得到廣泛認可,但我們覺得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方向。

到了“十四五”計劃期間,特別是從2020年開始,我們在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徐彙醫院(原上海市徐彙區中心醫院)首先建立了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這不是一個單獨的科室,而是一個平台。我們統一管理病人的血壓、血脂、血糖等血管疾病危險因素。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實現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時,國家科技部資助了兩個大型項目,專門針對血管疾病進行研究、篩選、預防、治療和康複。自從我們建立了這個中心、並取得了一些成果後,全國各地許多有影響力的醫院,都開始建立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我們稱之為PVMC(Pan-Vascular Management Center)——通過這種理念,我們把患者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地單獨管理某個症狀。

從2020年開始,我們逐漸完善了這個體係,四年過去了,我們已經看到了一批成果的誕生,這對於病人的治療及綜合管理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平台。

合作、開放與創新

CHTV:6月底,世界心髒病學大會與東方會將在上海聯合落地舉辦,請問您對此次會議有何暢想與期望?

葛均波院士:

世界心髒病學大會作為世界心髒病學聯盟的年度盛事,通常會與國際大會聯合舉辦。這樣做既節省了成本,又擴大了影響力。過去,它已與美國心髒協會(AHA)、歐洲心髒病學會(ESC)、日本心髒病學會(JCC)等多個權威機構聯合舉辦過。今年,大會選擇與我們上海的東方心髒病學會議共同舉辦,這是一個建立聯盟的重要步驟。大家都知道,這個平台主要是麵向發展中國家,致力於慢性疾病預防和消除貧困。我期待今年能有許多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同行,包括各學科的領軍人物和當地學會負責人都能參與這次會議。

我們希望利用好東方心髒病學會議(OCC)這個成熟的平台,OCC已經成功舉辦了18年,並始終秉承開放、合作和創新的理念。我們由衷地希望,能有機會與國內外同行分享中國在心血管疾病診斷和治療領域取得的成就。

同時,我們也期望通過這個會議向國際同行學習他們先進的疾病管理經驗。你會看到,包括美國心髒病學會(ACC)、AHA和ESC在內的大會主席都將出席本次會議。他們不僅是作為常務理事單位的代表,而且我們的CCA是世界心髒聯盟四大常務理事單位之一,他們也將共同見證這一盛會。

總之,此次大會不僅將彙集眾多國際專家,而且將超越傳統的國內學術交流平台,成為一個全球性的交流合作平台。

創新不止,進步不止

CHTV:您一直強調創新在臨床工作中的重要性,並且身體力行,包括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在內的醫療體係創新以及多項醫療器械和醫療術式的創新,並表示“創新的靈感來源於臨床需求”,那就創新而言,您有什麼想對中青年醫生說的?

葛均波院士:

首先,我們對人類生命和生命科學的理解是逐步深入的。我們對現實的認識是一步步接近真相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對疾病的治療也在不斷進步,從不完善走向完善。事實上,許多疾病,包括某些專業化疾病的發病機製和心衰的治療方法,我們還未能完全攻克。

我們目前所做的大量研究和治療嚐試都是基於我們現有的疾病認識,主要目的是改善病人的症狀,讓他們的生活質量得到提升。在疾病治療的原則上,臨床醫生應當有最大的發言權,因為他們直接麵對的是病人的痛苦和臨床表現,他們最清楚如何讓病人得到有效的治療。

至於醫療器械,比如手術用的刀、剪、鉗,應該怎樣設計才能更適用於手術、更順手,這些問題都需要臨床醫生來回答。同樣,臨床醫生也應該識別出哪些治療手段在治療心衰等疾病時可能更有效、更經濟。因此,我認為臨床醫生,尤其是直接從事臨床工作的醫生,在創新方麵應該有更多的話語權。

正因為此,我在2015年發起成立了中國心血管醫生創新俱樂部。在這個俱樂部中,我們大多數成員是一線的醫生。年輕醫生尤其值得關注,因為他們思維活躍,體力充沛,而且更願意協作。我們還邀請了一些工程師,他們對材料方麵有專業知識。雖然臨床醫生能夠識別出臨床需求,但並不一定知道如何將這個需求轉化為實際的產品。工程師可以幫助我們製作原型,然後再結合投資者和市場的力量,將這個原型轉化為商品,推向市場,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方案。

來源:國家衛生健康委百姓健康頻道(CHTV)、醫學論壇網

關鍵字:中國科學院院士、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教授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