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 2023:於波教授總結大會精彩亮點

作者:MedSci原創 來源:MedSci原創 日期:23-03-16

美國新奧爾良ACC.23/WCC受到了全球心血管醫師的高度關注,ACC.23/WCC國際心血管大會完美落幕! 會議發布了多項突破性的臨床試驗,有力地推動了臨床治療的發展,下麵我們就會議期間的幾項臨床試

美國新奧爾良ACC.23/WCC受到了全球心血管醫師的高度關注,ACC.23/WCC國際心血管大會完美落幕! 會議發布了多項突破性的臨床試驗,有力地推動了臨床治療的發展,下麵我們就會議期間的幾項臨床試驗進行探討。

他汀類藥物通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 水平顯著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YELLOW III 研究旨在通過血管內成像(OCT 和 NIRS/IVUS)評估接受最大耐受劑量他汀類藥物 26 周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冠狀動脈斑塊和外周血單核細胞 (PBMC) 基因表達分析的變化 接受 Evolocumab 後。 該研究的主要終點是通過 OCT 評估的最小纖維帽厚度 (FCT) 變化和通過 NIRS 評估的最大 maxLCBI4 mm 變化。 次要終點是通過 OCT 評估的最大脂質弧、脂質長度、脂質體積指數、巨噬細胞積累和鈣化的變化; 通過 IVUS 評估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體積百分比 (PAV) 和總動脈粥樣斑塊體積 (TAV) 的變化; 和 PBMC 基因表達的變化。 共有137名患者被納入研究,最終有110名患者完成了試驗隨訪。 研究結果顯示,經過26周的強化降脂治療後,與基線水平相比,總膽固醇、LDL-C以及總膽固醇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的比值等生化參數均顯著降低。 與之前的水平相比,成像主要終點顯示 FCT 和 maxLCBI4 mm 有顯著改善。 其中,OCT 顯示 FCT 從 70.9 μm 增加到 97.3 μm,FCT < 65 μm 的患者比例從 48% 減少到 13%,80% 的患者纖維帽增厚。 NIRS 結果顯示 maxLCBI4 mm 從 306.8 顯著下降至 213.1。 在次級影像學研究終點中,OCT 結果顯示強化降脂治療 26 周後的最大/平均脂質弧、脂質長度和脂質體積指數與前期相比有顯著改善,最大/平均脂質弧和脂質體積指數也有類似顯著下降。 平均巨噬細胞弧、巨噬細胞長度和體積指數。 在鈣化中,隻有鈣化長度的減少具有統計學意義 (p = 0.03),並且未觀察到最大/平均鈣化弧的顯著變化。 在 IVUS 結果以及 NIRS 結果中的 LCBI 中也觀察到 PAV 和 TAV 的顯著降低。 這是針對具有非阻塞性病變和低基線 LDL-C 水平的穩定患者的多模態成像研究的第一份報告,這些發現進一步支持對患者進行強化降脂策略,而 PBMC 轉錄組學結果有助於建立預測 用於篩選對 PCSK9 抑製劑具有顯著斑塊形態反應的受試者的模型。

TARGET 試驗是一項由研究者發起的前瞻性、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涉及 1,216 名有穩定型心絞痛和冠狀動脈疾病 (CAD) 症狀的患者。 患者以 1:1 的比例隨機分配到 CT-FFR 護理組(指南指導的藥物治療 [GDMT] 或現場 CT-FFR 指導下的有創冠狀動脈造影 [ICA])或標準護理組(GDMT 或 ICA 以壓力測試為指導)。 在CT-FFR組中,如果一條或多條主要冠狀動脈的CT-FFR小於或等於0.80,則患者直接轉診進行ICA; CT-FFR>0.80,推薦最佳藥物治療; 而在對照組中,如果壓力測試結果為陽性,則建議使用 ICA。 主要終點是接受有創冠狀動脈造影術但無阻塞性 CAD 或阻塞性疾病且未在 90 天內接受幹預的患者比例。 次要終點包括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生活質量、心絞痛症狀和 1 年時的醫療費用。 CT-FFR 治療組 608 名患者中的 421 名 (69.2%) 和標準治療組 608 名患者中的 483 名 (79.4%) 接受了有創冠狀動脈造影。 與標準護理相比,CT-FFR 護理組接受有創冠狀動脈造影但無阻塞性 CAD 或阻塞性疾病未接受幹預的患者比例顯著降低(28.3% [119/421] 對 46.2% [223/483] , p < 0.001)。 總體而言,CT-FFR 治療組接受血運重建的患者多於標準治療組(49.7% [302/608] 對 42.8% [260/608],p = 0.02),但 1 年時的 MACE 沒有 不同(HR:0.88;95%CI:0.59-1.30)。 隨訪期間兩組的生活質量和症狀改善相似,CT-FFR 護理組有降低成本的趨勢(差異,-¥4233;95%CI:-¥8165 至 ¥973,p = 0.07 ). 這些發現表明基於現場的機器學習 CT-FFR 策略是可行、安全和有效的。

BIOVASC 研究是一項前瞻性、開放標簽、多中心、隨機、非劣效性試驗,其中納入的患者被隨機分配到立即完全血運重建 (ICR) 或僅罪犯加分期完全血運重建 (SCR)。 在 ICR 組中,所有明顯的狹窄病變均在指數手術期間得到治療。 在 SCR 組中,除罪犯病變外的所有其他病變均在第一次住院期間或通過 6 周內的再入院進行治療。 該研究的主要終點是 1 年時全因死亡率、心肌梗死、任何計劃外的缺血驅動的血運重建或腦血管事件的複合終點。 共有 1525 名患者接受了隨機分組,其中 764 名接受了 ICR,761 名接受了僅罪犯加 SCR。 在 1 年隨訪的 1506 名患者中,ICR 組的 57 名患者 (7.6%) 達到主要終點,而 SCR 組的患者為 71 名 (9.4%)(HR:0.78,95% CI:0.55 -1.11,p = 0.001)。 全因死亡發生在直接組 14 例(1.9%)和分期組 9 例(1.2%),兩組全因死亡發生率無顯著差異。 直接組中有 14 名患者 (1.9%) 發生心肌梗死。 分期組中有 34 名患者 (4.5%) (HR: 0.41, 95% CI: 0.22-0.76, p = 0.005)。 與即刻組 (4.2%) 相比,分期組 (6.7%) 的計劃外支架植入發生率更高(HR:0.61,95% CI:0.39-0.95,p = 0.030)。 兩組的卒中發生率相似(1.5% 對 1.6%)。 此外,亞組分析(男性與女性以及年輕與年長患者)顯示出相似的結果。 醫學博士 Robert Diletti 表明,在 1 年的隨訪中,對於患有多支血管病變的 ACS 患者,立即完全血運重建並不劣於分期完全血運重建,並且立即完全血運重建確保患者在等待期間不會再次心髒病發作 對於第二個程序。 該團隊將繼續跟蹤患者五年,我們期待著進一步的結果。

RENOVATE-COMPLEX-PCI 研究是一項由研究者發起的、前瞻性、多中心、開放標簽的隨機研究,研究者以 2:1 的比例將納入的參與者隨機分配到血管內成像引導組或血管造影引導組。 該研究的主要終點是靶血管衰竭、心髒原因死亡、靶血管相關心肌梗死或臨床驅動的靶血管血運重建的複合終點。 共有 1639 名患者被隨機分組,其中 1092 名患者接受了血管內成像引導幹預,547 名患者接受了血管內成像引導幹預。 在 2.1 年的中位隨訪時間內,主要終點事件發生在血管內成像組的 76 名患者 (7.7%) 和血管造影組的 60 名患者 (12.3%) 中(HR:0.64,95% CI:0.45- 0.89,p = 0.008)。 血管內成像組患者的心源性死亡、靶血管相關性心肌梗死和臨床驅動的靶血管血運重建發生率分別為 1.7%、3.7% 和 3.4%,而血管內成像組患者的發生率分別為 3.8%、5.6% 和 5.5 分別在血管造影組中占 %。 本研究表明血管內影像引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在降低複雜冠狀動脈病變患者的主要終點方麵優於血管造影引導PCI,為當前血管內影像引導PCI的臨床應用提供了新的可靠證據。

LODESTAR 研究是一項針對在韓國 12 個中心接受治療的 CAD 患者進行的隨機、多中心、非劣效性試驗。 患者被隨機分配接受 LDL-C 目標策略(LDL-C 水平在 50 至 70mg/dL 之間作為目標)或高強度他汀類藥物治療,其中包括瑞舒伐他汀 20mg 或阿托伐他汀 40mg。 主要終點是死亡、心肌梗死、卒中或冠狀動脈血運重建的 3 年複合終點,非劣效性界值為 3.0 個百分點。 研究結果顯示,在達標治療組中,分別有 43% 的患者接受中等強度他汀類藥物治療,54% 的患者接受高強度他汀類藥物治療。 該組平均 3 年 LDL-C 水平為 69.1 mg/dl,高強度他汀組為 68.4 mg/dl (p = 0.21)。 主要終點發生在達到目標治療組的 177 名 (8.1%) 患者和高強度他汀類藥物組的 190 名 (8.7%) 患者。 上述發現表明,在 CAD 患者中,LDL-C 水平在 50-70 mg/dL 之間的治療目標策略並不劣於高強度他汀類藥物。 結果表明,對於LDL-C水平目標範圍內的患者,可以考慮使用他汀類藥物進行個體化和精準治療。

在本次會議期間,醫學博士、公共衛生碩士、FACC 的 Paul M. Ridker 提出了一項有趣的研究,表明殘餘炎症風險是未來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的有力預測指標。 他們對患有動脈粥樣硬化疾病或處於高風險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患者進行了協作分析,這些患者正在接受當代他汀類藥物治療,並且是多國 PROMINENT (n = 9988)、REDUCE-IT (n = 8179) 或 STRENGTH (n = 13078) 試驗。 在這三項試驗中,觀察到的基線高敏 C 反應蛋白 (hsCRP) 和 LDL-C 的範圍,以及每種生物標誌物與後續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的關係幾乎相同。 殘餘炎症風險與 MACE 事件顯著相關(最高 hsCRP 四分位數與最低 hsCRP 四分位數,調整後的 HR:1.31,95%CI:1.20-1.43,p < 0.0001),心血管死亡率(HR:2.68,95%CI:2.22-3.23) , p < 0.0001) 和全因死亡率 (HR:2.42, 95%CI:2.12-2.77, p < 0.0001)。 相比之下,殘餘膽固醇風險與 MACE 的關係是中性的(最高 LDL-C 四分位數與最低 LDL-C 四分位數,調整後的 HR:1.07,95%CI:0.98-1.17,p = 0.11),並且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不大 死亡 (HR:1.27, 95%CI:1.07-1.50, p = 0.0086) 和全因死亡 (HR:1.16, 95%CI:1.03-1.32, p = 0.025)。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強化脂質 降壓聯合抗炎治療可能是未來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標準治療策略。

原始出處:

https://www.acc.org/Latest-in-Cardiology/Articles/2023/03/15/19/47/ACC23-WCC-Highlights

關鍵字:ACC.23/WCC國際心血管大會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