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中緩慢心律失常較常見,長程監測會導致過度診斷!LOOP研究事後分析

作者:xujing 來源:中國循環雜誌 日期:23-02-25

近年來,心律監測備受關注,檢測心律失常的新技術也越來越多,在房顫的篩查過程中常會檢測到緩慢性心律失常。

近日,JAMA上發表的一項LOOP研究的事後分析使用植入式環路記錄儀(ILR)長期監測老年人的心律,發現緩慢心律失常在≥70歲的老年人中較常見,5人中有1人有竇房結功能障礙或房室傳導阻滯。

研究發現,與對照組比,ILR篩查增加了5倍的心動過緩檢出率,起搏器植入率也顯著增加,但沒有跡象表明暈厥或猝死風險發生變化。

作者表示,用ILR篩查房顫導致了心動過緩的過度診斷,並導致更多的起搏器植入,但臨床結果沒有改善。安裝起搏器沒有降低暈厥或心血管性猝死的總體發生率。

而且,很大一部分緩慢性心律失常完全沒有症狀,對於更晚期的發作更是如此。緩慢性心律失常與臨床結果獨立相關,但與對照組相比,通過ILR篩查發現的緩慢性心律失常的相關性並不高。

LOOP研究是一項針對70歲以上有心血管危險因素人群的房顫篩查研究。該分析納入6004名≥70歲的社區老年人,無房顫,但至少患有以下1種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心力衰竭或既往中風。

該分析中,1501人使用植入式環路記錄儀(ILR)進行院外遠程監測篩查房顫,為ILR組,中位監測持續時間為39個月。4503人為對照組。中位隨訪時間為64.5個月。

ILR診斷緩慢性心律失常的標準是心率≤30次/分鍾或≥3秒的長間歇。任何心律失常的治療都由醫生決定。

ILR監測組312人(20.8%)被發現有緩慢性心律失常,對照組172人(3.8%)有緩慢性心律失常。

最常見的緩慢性心律失常是竇房結功能障礙,其次是高級房室傳導阻滯。老年、男性和有暈厥史者中,緩慢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明顯更大。

在ILR監測組,80%的緩慢性心律失常完全無症狀,對照組無症狀的比例為23.8%。

ILR組和對照組分別有67人(4.5%)和132人(2.9%)植入起搏器,ILR組植入起搏器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高出53%。

對照組和ILR組中,暈厥發生率分別為2.7%和2.2%,心原性猝死發生率為1.1%和1.2%,兩組沒有差異。

在對照組,緩慢性心律失常使暈厥風險增加4.2倍,心原性猝死風險分別增加了3.8倍;

ILR組,緩慢性心律失常使暈厥的風險增加了1.6倍,心原性猝死風險增加2.1倍。

在兩組中,心率緩慢均與心源性猝死無顯著相關性。

研究者指出,當今數字時代可以實現及早發現身體存在的問題,但是又麵臨一個問題,即當在無症狀、亞臨床階段檢測到的異常是否代表需要診斷和治療的疾病,或者僅僅是一個風險標誌。某些情況可能被認為是正常的生理性衰老的表現。

在這項研究中,與對照組相比,房顫篩查導致竇房結功能障礙或房室傳導阻滯的診斷大幅增加,並導致更多的起搏器植入,但暈厥或猝死風險沒有變化。篩查中增加的大多數緩慢性心律失常未經治療,也無不良後果。

因此,研究者認為偶然發現的緩慢性心律失常可能僅僅提示風險增加,並非表明是明確的疾病。

關鍵字:心律失常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